“針對老年人空巢的孤獨感,有沒有語言機器人等智慧康復領域的相關企業做產品研發呢?”在10日舉行的“2021年嶺南科學論壇”首場論壇“廣東智慧康復論壇”上,中國康復醫學領域杰出的學科帶頭人,被譽為“中國康復醫學第一人”的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中心主任勵建安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未來:中國康復醫療市場將達千億規模
問題的背后:一方面,中國康復醫療市場剛剛起步,潛力巨大,達到千億規模并不遙遠。上世紀末在美國出現的一系列推動康復醫療大發展的因素正在中國出現,包括:人口老年化、醫保支付方式變革促使公立醫院及時轉診康復患者以控制成本、民眾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技術進步。其中,骨科康復和神經康復將是空間巨大的子領域,假設一定比例的術后病人選擇康復,測算骨科和神經康復的市場空間分別高達400億和近180億,如果再加上其它科室和巨大的老年人康復市場,中國康復市場實現千億規模幵發并不遙遠。
另一方面,設備很好,技術很強,但是相關產品的價格高企,難以落地,距離惠及廣大群眾仍有很大的一端發展距離。96歲的鐘世鎮院士現身說法,以自己為例來探討老年人智慧康復的痛點需求。他說,自己已經不再使用智能手機,因為輻射太強,而是堅持在電視上看黨課。而面對這種情況,所謂的智慧醫療能否更加觸及老年人的深層需求?
他認為,在中國新醫改的大背景下,依托于當今智能技術、信息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多種融合技術的飛速發展,智慧康復時代已經到來。智慧康復不僅僅是產品技術的迭代創新,更深層次的是康復理論與服務模式的顛覆。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因老年性疾病帶來的康復醫療需求不斷增加,疊加本來干預水平就比較低下的殘疾人群、精神障礙人群的康復需求,康復醫療有望在未來某一個時間節點爆發。
如何實現智慧康復醫工結合
針對智慧康復的醫工結合領域,與會專家也在討論中發表了各自意見。
廣東醫谷總裁謝嘉生認為,希望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提升智慧康復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廣東省科技創新監測中心人才所所長龍云鳳研究員從政策利好方面進行了解讀。她認為,國家大戰略方面支持企業的技術創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做到科技自強自立。廣東省也十分重視產業發展,打造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的產業集群,將形成增長和爆發優勢。
與會的專家們認為,高精尖的技術研發一定要做,而且要做出自己的優勢,不能跟在國際水準后面吃灰,很多方面的技術研發與產品結合其實只差一層窗戶紙,在治療和康復等之后領域的深度研究,則是面臨著缺乏人才的難題。
“廣東智慧康復論壇”以“醫工結合 協同發展”為主旨,邀請了國內相關領域的院士及知名專家,從醫工結合發展趨勢、智慧康復前沿技術以及醫療健康產業轉化等角度進行高層次的學術交流,營造構建開放、合作、共贏的康復產業生態。從事康復、臨床、護理、養老及大健康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工作者500多人參加了線下的論壇。
康復是現代醫學“預防、臨床治療、康復”三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計算機、網絡、材料技術等的進步集成對康復的應用,借助智能科技,一套套解決方案或服務,滿足患者臨床需求,可優化可復制、全生命周期健康與康復需求的多學科交叉的整體解決方案,構成了智慧康復的主體內容。
康復范圍廣泛。當前康復醫療不僅致力于功能障礙者的功能康復,還關注各種健康問題,包括老齡、 婦女圍產期、兒童収育遲滯、亞健康狀態、心理障礙狀態、營養異常狀態、成癮狀態等。學科將涉及醫療全程,即急性期、急性期后和恢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