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機器人銷量過萬,行業革新到來了嗎?
餐飲機器人看上去前途燦爛
多家餐廳正在引入
盒馬有面點機器人,能自行將面粉和水做成面條,再配合現成湯底煮出標準化面條。
在海底撈,部分門店由機器人手臂將菜品從貨架取出,再由員工交給傳菜機器人進行配送,店里還有自動配鍋機。
據了解,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底撈共在3家門店安裝了智慧機械臂,23家店采用了智能配鍋機,并在全球餐廳中使用了958臺傳菜機器人和385部小美電話機器人。
碧桂園旗下的千璽集團也推出漢堡機器人、單臂煎炸機器人、小龍蝦機器人、粉面機器人等多款設備,并計劃今年底開出100家機器人餐廳。而今年年初,該集團剛開出第一家機器人餐廳。
在西安某餐館,老板以1500元/月租下一臺機器人,無需改造餐館的電路,就可以將機器人投入進行傳菜。它一天工作18小時?!瓣P鍵是不怕累,不會找老板埋怨發脾氣。生意如果好起來,我會再租一個,或者買下來。”餐館老板如是說。
據了解,國內餐飲機器人的銷量近兩年在迅速增長,銷量已經過萬,與此相對應的,是近日頻頻報道的“餐飲企業招工難”現象。
據58同城招聘研究院的數據,今年1月至10月,住宿和餐飲業招聘活躍職位TOP10中,服務員、收銀員、娛樂廳服務員、后廚、酒吧服務員位列前五,而洗碗工和后廚求職需求同比增速達到20%以上;配菜/打荷支付月薪同比上升位居首位,增長4.99%,達到3884元。餐飲業支付月薪達到6266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求職者中,95后占比達到26.78%,00后占比達到20%。這意味著,應聘餐企有近一半是25歲以下年輕人。
招聘難的原因,一方面是薪資不理想,基層嚴重招不到合適的員工,流失率嚴重。
此前在洶涌的疫情下,大量員工被逼退,但也自此一去不復返。招人時給的薪資一般,而激勵機制不足,又會進一步導致員工離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餐飲業內人士介紹,“當時盒馬、沃爾瑪等公司跨行業接收了不少餐飲業員工。但由于其他行業,尤其是部分帶有互聯網元素的企業,給予員工的酬勞是明顯高于餐飲業的,于是即便在餐廳重新開業后,大量餐飲從業人員也不太愿意回到原來的餐廳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餐飲業用工和留人難?!?/span>
此外,大品牌尚且不論,在同樣需要招收年輕服務員的小餐館,微薄的薪資(2000-3000元,包食宿)也難以對年輕人構成吸引力。最后,只能招到四五十歲的阿姨來幫忙。
另一方面,是不止前端,在后端的研發、營銷、供應鏈等方面也都缺乏人才,真正印證了有錢也招不到人。一家早點餐館的老板表示,想花30萬-40萬招面點研發人員,卻無處尋人。
都說餐飲企業正在回暖,而沒有人來為回暖“助力”。餐飲行業的發展會被制約,空有“妙計”卻無力施展。何處去找到合適的人,成為行業痛點。
后端人才姑且不論。在偏向前端的服務員職業,行業人員認為,機會或在機器人身上。餐飲機器人在今年迅速發展并非偶然。它在疫情限制出行、行業人力不足的情況下闖進來,分擔了企業的一部分用人壓力。而制約餐飲機器人發展的原因主要在于性能和價格。
以上菜機器人為例:
一是機器人性能未有充分保證,餐飲老板難以信任機器人能安全平穩運行,做得比人更靠譜。一旦使用,反而可能需要多一個人負責保障機器人的運行。
二是機器人相比真人,還是存在難以對話和完成反饋,不能適應餐館的各種復雜情境等缺點,這樣一來性價比堪憂。
而餐飲行業服務人員薪資本身不高,依然能和機器人競爭。
但是,機器人還會繼續發展,其性價比會越來越高。即使在實際運用時,機器人未必能比人做得更好,卻也多少能慢慢降低使用成本,直至低于用人成本。
在餐館缺人、缺錢時,它會成為一個絕佳選擇,且“在崗”更穩定。但這個時間點在什么時候,仍需觀望。如今,餐飲機器人公司仍在布局。機器人僅是一個概念,還是重新開創一個產業?值得期待。
美宴前身豐海工貿成立于1996年,二十五年來已經從單一的食材供應發展到整合餐飲上游的全品類供應商。
2015年自主開發美宴APP,利用互聯網思維解決餐飲供應鏈條中成本高、環節多、損耗大、議價能力差等問題,自建同城配送物流,打造起了餐飲相關全品類商品供應體系、快速反應的采供團隊和全年無休、迅捷、專業、過硬的可以實現企業零庫存的倉儲配送團隊。美宴通過信息化管理簡化采購流程,財務對帳功能強大。
美宴已經構建起了整合餐飲渠道的綜合服務、信息化管理采供環節、自建配送體系的平臺式供應鏈體系。
近年來,美宴進一步拓展渠道,在原有專業服務各類宴席食材的基礎上,不斷在機關、企事業單位食堂、校園食堂、工地食堂等各種類型團餐食材方面發力,全面助力團餐行業發展,努力打造團餐食材供應鏈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