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工業互聯網發展至今,外界對它的感知早已從模糊的概念進化到更深層次的理解。作為一項融合發展的技術,工業互聯網在中國新基建的發展中被視為“通信網絡基礎建設”,為工業制造業提供數字化、網絡化根基,但在實際發展與應用中,工業互聯網的范圍與價值,遠遠不止這些。
工業互聯網發展邁向市場推廣期,產業生態逐漸繁榮
不管是從全球視野,還是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歷程并不長。
2012年GE正式提出IndustrialInternet至今,不過短短8年時間,行業目前整體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但在行業巨頭形成標桿案例,并形成解決方案逐漸對外輸出后,眾多制造業從業者對于工業互聯網的態度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不認同、不理解,轉變為開始思考如何應用工業互聯網才能使企業在面對日益復雜的商業競爭中,保持競爭力與旺盛的生命力。
與消費互聯網類似,工業互聯網如果想要達到價值最大化,同樣離不開數據。但獲取工業數據較消費互聯網相比,難度高出許多。
難以統一的工業系統,不同源的異構數據,難以直接進行數據采集的老舊設備……上述痛點使得工業互聯網在實施過程中,只能采用casebycase的方式,行業滲透率有限。
雖然在早期行業巨頭不僅將工業互聯網應用與內部,并有能力將自身經驗與技術累積形成解決方案輸出給行業,但中國眾多的制造業賽道及不同體量的企業,對工業互聯網的需求均存在差異。
在此背景下,眾多工業互聯網服務商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只要瞄準了特定賽道,并且具備提供有價值方案的能力,就能在市場擁有一席之地。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數據顯示,過去三年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從2.35萬億增長至3.41萬億,CAGR達到20.46%,處于穩步增長的趨勢。如雨后春筍般增長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及不斷提升的產業增加值,均映射出行業的生命力。
化繁為簡,企業需要更加務實、高效的解決方案
面對供給端的快速增長和需求端的多樣變化,市場上顯然難以出現一家能夠解決各種問題的“超級大廠”。同時,制造業天然的行業壁壘以及尚未標準化的工藝流程,使得工業互聯網實施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變得更多,模式變得很重。再加上大多數工廠老板們都對價格十分敏感,把投入產出比看得無比重要,工業互聯網只有實實在在解決問題,才有可能得到客戶的信任,并且擁有持續造血的能力。
現階段,雖然中國工業互聯網的整體仍然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但已經邁向了發展的快車道。雖然在工業互聯網的技術應用中,設備聯網與數據采集只是第一步,但這也是工業數據發揮價值,形成產業規模效應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