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干涉中國內政頻頻擺弄“實體清單”、簽證限制后,美國為炒作南海問題又故技重施了。
當地時間26日,美國商務部發布消息稱,美國將24家中國企業列入制裁名單,原因是這些企業參與在中國南海領域修建人工島。國務卿蓬佩奧聲稱將對清單中企業的個人及直系親屬施加簽證限制。美國商務部則列出了一份名單,稱這些企業將不得購買美國產品,美國企業若要向這些企業提供美國技術和產品,需取得美國商務部頒發的許可證。
該新聞稿援引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的話說:“美國、中國的鄰國以及國際社會指責中國對南海的主權主張,以及為中國軍方修建‘人工島’。今天被指定的這些實體在‘人工島’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必須被追究責任。”美國商務部官方推特隨后也發布了這一消息。關于南海問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曾多次表示,南海諸島是中國固有領土,中國在自己的國土上開展設施建設,部署必要的國土防御設施是完全正常的,這是國際法承認的一個主權國家的正常權利。中方致力于與東盟各國共同維護南海地區和平穩定,近來南海局勢正在趨于平穩,向著積極方向發展。希望有關國家能夠尊重地區國家維護南海地區和平穩定的努力,多做有助于促進南海地區和平穩定的事情。中國南海研究院副研究員陳相秒2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此舉反映出,除直接軍事沖突或熱戰外,美國正通過外交、輿論、經貿等各種手段對中國進行全方位施壓,希望以此迫使中國停止維護或推進自身利益的行為,“目前這一趨勢還看不到轉圜的跡象”。陳相秒表示,從此前美國國務院表示將改變對南海問題立場,到制裁24家中國企業,美國的目的非常明確,即希望攪動地區緊張局勢,尤其迫使菲律賓、越南等國家“選邊站隊”,成為美國對抗中國的“棋子”。但他認為,美國的這一目的很難實現。“無論菲律賓,馬來西亞,還是越南,哪怕是和美國關系較為密切的國家,目前也沒有單方面靠攏美國的跡象。因為過于明確的選邊,對這些國家而言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一旦選錯,將給它們帶來極大損失。”陳相秒分析稱,地區國家或將盡可能采取“不卷入”的“旁觀者”態度。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2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最新一輪制裁及其最近一系列動作表明,中國采取回避的態度已不管用。“中國應為未來各種情況的發生做好預判,包括中企企業如何生存,如何保護企業在海外的合法權益等。”企業海外權益保護,主要措施有三類:一是借助國際制度和政府外交,二是與專業機構和國際NGO的合作,三是企業自身的行為一、國際組織是國際制度的創建和推廣機構,規則制定類國際組織制定的諸多國際制度具有企業權益的保護功能。中國企業需要全面了解各類國際組織的宗旨、使命、職能、運作方式,尤其是規則制定類國際組織和中國加入其中的國際組織,并借助某項國際制度來保護自身的海外權益。第二,中國企業可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投資保護與爭端解決機制,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第三,中國企業應積極主動加入各類國際經濟組織(國際標準化、行會商業、國際商會等),牽頭制定新的國際規則,進而長期持續地維護企業權益。最后,中國企業可發起設立新的國際經濟組織,掌握國際制度的制定權。這不僅從根本上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而且有助于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例如,2016年3月,國家電網公司發起成立的“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跟隨政府外交,借助雙邊保護與領事保護以共建“一帶一路”為例,截至2019年11月,中國與137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99份合作文件。這些政府間協定和合作文件都具有中國企業海外權益的保護功能,但是中國企業很少利用投資保護協定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這是需要改進的。政府間雙邊領事條約也為中國企業和公民的權益保護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國的領事保護已初步形成中央、地方、駐外使領館和企業“四位一體”的聯動保護機制。中國企業應盡快加入,充分利用領事條約和機制維護企業的海外權益。聘請專業機構,借力高質量的專業服務在海外經營實踐中,大多數中國企業會聘請國際律師、會計師和投資銀行機構、國際咨詢等,幫助企業處理國際商法、東道國商法問題以及國際會計準則、企業收購兼并等市場問題。但是,中國企業對非市場問題不夠重視或缺少能力應對。而這些非市場問題又是主要的風險來源,對企業權益威脅甚大,中國企業必須從戰略上高度重視非市場問題,制定企業的非市場戰略,學會與各類非市場利益相關者打交道,進而維護企業自身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