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革命爆發至今,借助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生產方式就不斷地在發生改變,從蒸汽機開始,生產流水線上不斷上演著機器換人的一幕,且越換越先進。
待到數字化時代,工廠的生產設備開始有了自己的思維,他們通過RTU遠程終端、PLC控制器、機器人、數控機床、ERP生產管理系統等軟硬件設備賦予機器程序指令,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無人干預生產,工人也得到了極大的解放。
為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目標,我國于2015年5月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其明確指出,到2020年,制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
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我國邁向工業化新階段的必由之路。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符合工業化后期產業升級的一般規律。從主要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經驗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貫穿了整個工業化的歷史進程,特別是進入工業化中期以后,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制造業一般都會經歷綜合成本上升的壓力,這時需通過產業升級實現向價值鏈高端的攀升。歷史經驗表明,那些成功實現了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和地區,最終都順利進入了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可以說,制造業的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關系到一國經濟持續發展、收入水平提高和現代化的全局。
內在支撐條件變化和消費升級驅動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我國是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但制造業存在的一系列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也不容忽視。比較突出的就是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低端產能過剩,高端、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難以滿足居民消費升級的需求。與此同時,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條件正在發生變化,處于比較優勢動態轉換的時間窗口期,這些都進一步形成了對制造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倒逼機制。還要看到,居民消費升級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也提出了要求。根據國際經驗,人均國民收入在超過1萬美元后,將進入一個消費升級較為劇烈的時期,特別是高品質、高端化、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消費將快速增長,居民消費結構和層次的提高將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形成直接推動。
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為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歷史性機遇。世界制造業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工業革命推動的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歷史。從歷史上看,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帶來了新的通用性技術擴散應用和生產方式變革的重大機遇,為制造業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正在推動制造業進入“智能化”時代。據埃森哲公司預測,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產要素,有望將美國、英國等國家2035年的勞動生產率最高提升40%。這對正處于人力成本上升、傳統要素投資回報率遞減的中國制造業來說,是一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機遇,有利于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走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妥善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的客觀要求。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的形成與重構,本質上是大國經濟發展和競爭博弈的結果,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一種疊加因素,將加速全球產業鏈的重構。目前,我國制造業多數產品的可替代性較強,產業鏈根植性、穩定性和競爭力仍然較弱,尚未形成不容輕易替代的競爭優勢。妥善應對產業鏈重構趨勢,需要加快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競爭合作,拓展新的發展機遇。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邁入工業化新階段的一場系統性變革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提高制造業供給體系質量、更好滿足消費升級需求為目標,以提高效率效益為根本要求,以創新為根本動力,優質高效、平衡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是我國邁入工業化發展新階段后,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產業結構、發展動力、體制機制等系統性變革的過程。
我國制造業的新變化將主要體現為:由“規模擴張”轉向“質效提升”,由傳統制造模式轉向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由傳統產業體系全面升級為現代產業體系,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以及全面構建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新機制。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當深度學習、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出現,它們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改變世界,如消費付款、行政手續辦理、遠程醫療、在線學習等都已悄然改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關鍵要從制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原因入手,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力度,完善高水平的市場經濟體制,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創造性和能動性。同時,全面提升產業治理能力,形成引導、規范、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