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聶鵬舉在兩會期間表示“工業機器人是智能制造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建議加大對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產業扶持力度,推進產業朝中高端方向發展,提升國產機器人研發與制造水平。”
推動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產業發展,加速國產替代已勢在必行!
核心零部件為何遲遲無法實現國產代替?
機器人產業鏈
3大核心零部件的技術研發投入高、周期長、見效慢,一般企業無法做大做強
機器人產業鏈上游為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減速機、控制器和伺服系統等。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極高,占到機器人成本的70%左右,中游本體和下游系統集成商的附加值相對較低,分別占比25%、15%左右。其中附加值最高的市場長期被國外廠商占據。
受3大核心零部件技術制約,國產始終受制于進口產品
很多機器人企業認為,國產核心零部件目前仍處于提升階段,為了更好地保證當下產品質量,仍會選用國外進口零部件。這一現象也讓國產核心零部件步入無法進一步提升的惡性循環,也導致了目前核心零部件市場的不斷波動。
依托市場優勢,核心零部件前景大好
現階段,受我國科技發展以及智能化產品普及程度極大提高的影響,機器人市場迎來發展小高峰。2016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僅368.2億元;隨后2017年迅速增長至483.7億元,同比增速達到37%。雖然2018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增速放緩但仍維持在10%以上,共計實現銷售額539億元。預計2020年我國機器人市場有望突破700億元。
2016-2020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情況||資料來源:前沿產業研究院
背依中國龐大的機器人市場,地理優勢無疑是國產核心零部件企業最大的優勢。無論相較國外企業起步發展晚多少、無論專利行業壁壘有多高、無論產品更新換代有多快,堅持做最優質的產品,不斷打磨產品質量,差距一定會越來越小。未來,核心零部件企業和國產機器人企業的配合度和針對性專注度也將越來越高,追趕與國外企業的之間的差距也容易些許。
工藝差距猶在,但關鍵在于市場體量
一直以來,機器人四大家始終是機器人行業從業者心中的一道坎,也是國產核心零部件企業無法逾越的界限。四大家產品與國產機器人與可比喻為大海和小溪的區別,但其實這更多的是體現在市場體量上。
例如在減速器市場,“頭號玩家”主要是兩家日本企業——哈默納科與納博特斯克。兩大龍頭企業占據了高端減速器70%以上的市場份額,處于非常強勢的地位。而四大家族依托長期合作關系,拿貨價格是中國客戶的一半,而納博特斯克給中國客戶減速器售價就相對其他客戶較高。
對比工藝而言,國內的相關技術,例如在精加工,熱處理工藝實力不凡,因此零部件核心差距其實并不大,反而因為能夠降低運輸和組裝等多方面的投入,因此相對而言國產核心零部件體現出來的優勢就在于價格和市場。
雖然國產與進口品牌的差距和不足還是存在,但不是在根本性的工藝差距,更需要的是大市場量的支撐,從而彌補在過往時間里國外品牌積累的應用軟件、功能、發展方向以及市場口碑。
近年來上游三大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均已實現較大突破,許多企業已經批量自主生產RV減速機,后續需要的是工藝的打磨與優化才能加速國產替代進程。此外,伺服電機和控制器已經實現規模化應用,并不斷加快技術追趕。
近幾年來,我國工業機器人國產替代率呈穩步上升的態勢,中國已初步具備全產業鏈替代的實力。只有穩駕好成本、服務、品質的三大馬車,才能真正迎來國產核心零部件與進口零部件相媲美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