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頭】5月21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開幕。以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為代表性技術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之一。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提交了3份提案,其中一條為完善建筑機器人政策標準體系。他指出,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用機器人建房子的條件已經具備,但我國建筑行業要加速應用建筑機器人產品和技術,亟需解決當前政策體系不完善、行業標準體系未建立、監管機制不健全等主要問題。
在楊國強看來,40多年來,建筑行業傳統粗放式、手工業的生產方式并沒有根本性改變。施工安全風險大、生產效率低、建設成本高、科技含量少等問題依然存在。
而且,建筑行業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越來越弱, “招工難”、“用工荒”現象加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更是對傳統建筑企業的開工和生產帶來較大困難。
中國是建筑大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場。但建筑業大而不優,科技貢獻率不高,數字化、智能化程度低等問題也已成為建筑行業向高質量發展的障礙,拓展數字技術、智能手段為建筑業轉型升級賦能變得迫在眉睫。
據公開數據顯示,現在一線建筑工人平均年齡已接近50歲,比2007年增長了10多歲。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建筑業人工成本壓力逐步走高。
楊國強認為,加快研發應用智能建造機器人,像生產汽車一樣準確地建房子,不僅可以讓建筑工地實現零傷亡、高標準、好效益,而且能從根本上解決房子的安全和質量問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大量成本。
對此,楊國強在上述提案中建議,建立完善建筑機器人政策標準體系,加快建筑業轉型升級。一是研究制定覆蓋建筑機器人研發、制造和應用全流程的政策支持體系;二是完善建筑機器人行業標準體系,健全監管機制;三是引導建筑機器人快速試點試用,協助推廣經驗證后的產品、技術及設備。
碧桂園作為業內規模最大的龍頭房企,近年的轉型步伐恰好契合國家戰略方向。率先采用“建筑機器人+裝配式建造”的模式探索生產方式變革,期望在施工安全、工程質量、效率、維護施工人員身體健康、減少能耗和污染等方面實現提升。
碧桂園旗下博智林機器人項目自2018年起,截至目前,已投入近百億元,組建了3400多人的研發團隊,在研建筑機器人54款,有37多款機器人投放工地測試應用,填補了行業空白。截至5月中旬,博智林機器人已遞交專利有效申請2186項,已經獲得授權419項,在關鍵領域擁有了一批自主核心技術。
根據最新報告,目前建筑業的顛覆時機已成熟,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多的建筑公司正在整合機器人,以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并從提高速度、效率、安全和利潤中獲益。
從長遠來看,建筑機器人將會是一個具有極大發展潛力的新興技術行業。在加快傳統基礎設施和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推行下,有望實現“更安全、更高效、更綠色、更智能”的信息化營建,整個建筑業或借機完成跨越式發展。
此外,建筑業在我國屬于支柱產業,這一龐大的內需市場為我國建筑機器人的發展壯大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數年來,我國在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機器人通用技術方面已經積累了較多的經驗,并儲備了大量人才,加之國家大力倡導創新的利好局勢,建筑機器人未來在我國必將取得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