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本年度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小長假”,國內機床工具行業一季度運行概況出爐,受疫情影響,慘淡得看不到具體數據。
但小編發現下沉到具體企業,依舊非常有的聊,如題所示,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被“ST”的秦川機床(下以“秦機”簡稱)。
3月13日,秦機發布公告:公司控股股東陜西省國資委擬將持有的公司約1.1050億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15.94%)無償劃轉至法士特集團。
4月15日,秦機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業績預告表示:受疫情影響秦機一季度虧損,初步測算虧損金額在2200萬-2900萬之間。
相對財務預告本身,下方的評論顯得更精彩:
時間線向后推,4月22日其公司股票停牌一天,并于4月23日開市起復牌,公司股票簡稱由“秦機”變更為“*ST秦機”,并且深圳證券交易所自4月23日起對該股票實行“退市風險警示”。
和其他行業前輩一樣,秦機也就此“披星”。
而從長線看,法士特入主對于秦機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秦機的前路是昆機、沈機,還是“別有洞天”?
“披星”背后:經營業績持續疲軟
據秦機4月22日最新公布的2019年報顯示:秦機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1.65億元,比上年同期31.88億元下降0.73%;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2.97億元,增虧1778萬元。
主要產品產量:銷售機床9010臺,同比下降21%;液壓元件26萬件,同比下降20%;鑄鐵件32660噸,同比增長26%;工業儀器儀表34萬臺(套),同比增長16%;金屬切削工具17萬件,同比持平。
從秦機年報中披露的營業收入來看,雖然機床占營業收入比重較上一年減少6.75%,但仍高達45.17%,而近年來秦機主推的零部件業務則占比達到22.03%, 較上一年增長5.22%。
對于業績下降的主要原因,秦機表示2019年,在中國經濟增速繼續放緩,國際貿易壁壘加劇,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宏觀環境下,機床工具行業承受著國內和國際市場需求總量下降,需求結構升級的雙重壓力。收入、利潤、產量、產值等主要經濟指標普遍同比下降。
縱觀秦機2012年-2019年的凈利潤,8年之中除了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7年稍有盈利,且每次盈余不足2千萬,其余均虧損達2億之多(2013年虧損5000余萬)。
秦機前董事長龍興元曾表示:機床工具行業上市公司中真正營利的公司不多,還有個別被停止交易、被退市的情況。目前整個機床工具行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明顯不足,關鍵基礎零部件的供需矛盾較大。
自2012年以來,機床工具行業已波動下行了8年。根據最新國統局規上企業統計數據,機床工具行業2019年1-12月累計實現利潤總額同比降低23.8%,其中金屬切削機床行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同比降低60.8%。
如果從市場大環境這一角度來講,秦機的多年虧損倒也符合市場的整體波動,但不可否認自身的產品技術、產品結構、管理模式在緊跟市場需求上做的并不是那么好也是主要原因。
近年來,除了堅守原有的機床業務,秦機重點攻克的機器人核心傳動設備——減速器“小有成就”,雖然副業營收難抵主業虧損,但法士特入主之后或許能夠帶來新轉機。
減速器“上位”:能成為“救命稻草”嗎?
借力國內工業機器人的迅猛發展,配套減速器產品也成為熱門產品,但由于其對于精密程度要求較高,國內中高端市場一直被海外品牌占據。
在工業機器人列入重點發展的智能制造裝備后,減速器作為核心零部件也得到充分推進,國內品牌如綠的、來福,包括秦川等也逐漸獲得認可。
盡管如此,目前國內減速器市場的七成依舊由哈默納科、納博特斯克等外資品牌占據。技術壁壘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意味著國產品牌擁有更廣闊的空間。而且作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國內裝機量依舊有著可觀的市場空間,減速器市場的發展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說回秦機,作為精密數控機床和配套零部件供應商,秦機做工業機器人減速器產品是具備一定技術基礎和加工優勢的,早在90年代,秦機就攻克了減速器高傳動精度、高扭轉剛性、高過載能力,以及過定位結構和過盈傳動等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為后續迅速打開機器人市場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在國內市場崛起過后,秦機持續開拓減速器產品系列,據了解,目前全球有超過200家行業企業應用秦機的減速器產品,除了國內機器人本體企業,“四大家族”中,ABB有小批量采購,安川有中批量采購,發那科也進入第三輪驗證。
此外,2018年5月,秦機還耗資10億啟動新建工廠項目,以有效提升其工業機器人減速器的產能,由此可見其對于減速器市場的重視程度。
一直以來以機床為主營業務的秦機,能否借助工業機器人市場的發展,靠減速器實現“逆襲”,我們在這里打個問號。
從“相加”走向“相融”,沒那么簡單
秦機被“ST”的這波操作,難免被拿來和沈機、昆機進行對比,“借殼上市”的說法也再次被沿用。
大連機床合并重整、昆機退市,連續虧損7年的沈陽機床也退市重組……曾經的機床十八羅漢紛紛倒下,如今秦機似乎也迎來了重要“分水嶺”。
不過,和其他機床廠家不同,關于秦機披星的評論是有很多樂觀看法的。作為一家以創新為主導的企業,盡管連年虧損,秦機對于創新研發的投入是逐年上漲的,公告顯示:2019年公司秦機在研發領域投入3.39億元,這也是很多人持續看好秦機的重要原因。
而秦機和法士特屬于產業鏈上下游的關系,秦機以機床為主,法士特則主攻傳動系零部件。法士特入主秦川之后,秦機可以為法士特提供數控車床以及刀具卡具工裝等多種產品,而法士特則可以助力秦機更好了解用戶需求,精準掌握市場發展。
而除了簡單的“結合”,關于法士特“資金注入”的呼聲也是非常高的,不過當前還處于“消息真空”期,很多股民都期待5月18日的股東大會能夠帶來更多好消息。
機床是工業母機,中國工業的強大,必須有一批有實力的機床企業做支撐。當下,秦機的破局之路尤為艱難,需要做的還非常多。
整合是大方向,如何發展才是關鍵,不能一劃了之,一合了之,不僅需要政策支持和各方配合,更需要自身不斷努力。企業的生存壯大,需要有相關的核心產品支持,未來,二者的結合到底將呈現何種態勢,還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