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是指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該定義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2018年12月提出。其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內涵更加豐富,涵蓋范圍更廣,更能體現數字經濟特征,能夠更好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基建包括:5G、特高壓、城際交通、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這七個領域。可以發現,新基建所聚焦的領域多是一些關于基礎設施建設的領域,這些基礎設施能夠很好的銜接最新理論科研成果向實際應用場景轉換。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在4月2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目前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伴隨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將持續跟蹤研究。
根據對未來的想定、制造業面臨的挑戰、數字化轉型的目標,以及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角度,對新基建的建設內容提出需求,并進一步將落腳點放在工業互聯網和平臺上。基于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新基建項目建成的工業互聯網和平臺作為制造業智能化必需的網絡環境和基礎設施,將分散、孤立的企業網絡緊密連接在一起,通過縱向-端到端-橫向三類集成,提供以下服務能力(但不限于)支持:
1.產品/子系統工程、項目系統工程、企業系統工程、工業系統工程、社會系統工程等多層次系統運作。
2.智能連接層、智能分析層、智能網絡層、智能認知層、智能配置與執行層等5C技術架構。
3.生態系統成員企業的四類邊界(垂直邊界(層級壁壘)、水平邊界(內部壁壘)、外部邊界(外部壁壘)、地理邊界(文化壁壘))可輕易“滲透”。
4.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優化配置生態圈的制造資源,動態構建令消費者滿意的價值體驗空間。
5.快速響應環境變化,自適應調節,動態重構全體成員共同進行價值創造的空間。
6.針對突發重大事件,快速重構智能化的制造系統,按需快速、敏捷提供應急產品和服務。
7.大數據中心除了提供常規數據嶄新的能力外,特別提供數據深加工的智能算法,支持制造業全生命周期活動的智能化。
8.支持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可進行工業機理建模,模型確認、校驗與評價(VV&A),以及工業APP的開發。
9.通過人、機、物的全面互聯和全局優化,實現全系統效率的提升,并確保該系統安全、可靠。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與新基建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對新基建提出了應用需求,明確了部分新基建建設項目的內容。新基建建成的大數據中心、智能算力系統和工業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夯實了制造業所需的基礎設施,為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必要的、智能化的支持與服務,有力促進制造業的轉型目標系統的建設和轉型目標的實現,將大力支持中國由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