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已成全球機器人新的增長極,未來國產替代空間巨大
全球工業機器人增速放緩,本土市場國產替代空間巨大。
機器人自1962年在美國誕生以來,獲得了迅速發展,已發展為智能制造名詞,并形成了日本、德國、美國、瑞士等機器人強國,同時誕生了ABB、發那科(FANUC)、安川電機(YASKAWA)、庫卡(KUKA)等四大名企。
中國經過40多年的技術追趕,近期又有“十三五”規劃、《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級政策支持,機器人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持續推動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長。目前已經形成了新松、拓斯達、華中數控、匯川技術、埃斯頓、哈工大等本土實力機器人企業。
2019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產量約為39萬臺,同比增速略超1%,其中全球50%以上市場為機器人“四大家族”所把控。在中國市場,雖然本土企業發展迅速,但相比傳統龍頭,仍有很大的追趕差距,如在本土市場,市占率最高的本土企業為新松,但其市占率僅為約2%;本土企業全球市占率不足10%,具有很大的國產替代發展空間。
中國轉型升級需求旺盛,已成全球機器人增長引擎。
從2002年開始我國機器人銷量高速增長,在全球的占比也呈趨勢性上升,2018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量、銷售額、保有量均位居全球第一。2019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86943.4臺,同比增長26.6%,接近全球總產量的50%,繼續引領全球工業機器人增長極。
同時,根據機器人保有量統計,2017年時,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為97臺/萬人;但在過去的2019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已達133.5臺/萬人,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伴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持續深化,產業轉型升級的持續推進,我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將會繼續成長,向著韓國710臺/萬人、日本308臺/萬人的目標邁進。
借助人工智能產業優勢,我國多類型機器人全面發展。
除了專業級工業機器人,近年來我國服務機器人也獲得了極大發展。在全面的人工智能產業鏈推助下,實現了將機器視覺、語音識別、大數據分析、5G、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機器人,很好地應用于金融、地產、車站、企事業客服、政府部門辦事引導、親情陪伴等行業。
2019年,我國服務機器人產量達346萬套,比上年增長38.9%,實現產值約22億美元,占我國機器人總產值的1/4。此外特種機器人也有大幅增長,2019年產值約為7.5億美元,占我國機器人總產值的9%,同比增長17.7%。
二、劍指中國十大機器人基地,將打造為千億級支柱產業
利好政策持續扶持,積極打造千億級機器人產業基地。
重慶市政府非常重視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早早布局并推出了《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通過招商引資和培育本土自主品牌的雙戰略,聚集國內外重量級機器人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系統集成、機器人本體、減速器、伺服電機等產業鏈的自主研發制造能力,力爭將其打造為千億級支柱產業,成為與上海、徐州、哈爾濱等并駕齊驅的中國十大機器人產業基地。
此外,重慶還先后出臺《重慶留學人員創業園管理辦法》、《重慶市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認定管理辦法》、《重慶市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若干政策》等相關政策,從人才、資金、稅收、產業扶持全面扶持機器人產業發展。
堅持“整機+零部件”垂直整合發展,推進智能制造產業高地建設。
重慶始終堅持整機+零部件的發展路線,重點支持“工業焊接機器人產業科技支持示范工程”和“重慶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與服務平臺能力建設科技支撐示范工程”。
通過統籌協調資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營建園區環境、完善投融資體系、促進人才聚集等5大舉措,積極構建與完善科技研發、技術創新、科技金融和公共服務等全產業鏈平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機器人產業體系,加速重慶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升級。
三、高規格產業集群體系布局完成,引動萬億級智能產業基地加速到來
國內外名企云集,領導型機器人產業集群成效初現。
發那科落地后,目前重慶已經匯聚了全球排名前五機器人企業中的4家知名企業,此外還匯聚了西門子、埃馬克、利勃海爾、華中數控、固高科技、廣數機器人等大批行業龍頭企業及知名企業。截止目前,重慶機器人企業已達300多家,其中工業機器人企業超過120家,形成了陣容強大的機器人產業集群。
重慶同時配套有擁有機器人工程本科專業的重慶文理學院、專注投資的重慶凱寶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等配套產業,國評中心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也落戶于兩江新區,至此,重慶已初步形成集研發、整機制造、系統集成、零部件配套生產、機器人應用服務于一體的機器人全產業鏈。
“一北一西”兩大布局優勢互補,璧山區產業補強未來或成三足鼎立之勢。
重慶已形成“ 一北一西”完整的機器人產業布局:“北”是兩江新區水土正在努力打造西部地區機器人產業高地,形成以國家機器人檢測評定重慶中心為代表的機器人“一區六平臺”產業生態;“西”是永川正在建設國家工業機器人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重點完善科技研發、技術創新、科技金融和公共服務等體系。
“ 一北一西”是構成重慶機器人產業鏈的基礎,兩大產業園相成互補;除此之外,璧山區也在積極籌建機器人產業園,匯聚大批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企業。未來重慶機器人產業或將呈現三足鼎立、多點開花的發展勢頭。
尖端制造業高速增長,強勁拉動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產業萬億級市場。
2018年重慶工業機器人產量達2917套,同比增長68.8%。
進入2019年,重慶高端制造業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尤其以集成電路、智能手表、3D打印機設備、衛星導航定位接收機、液晶顯示屏、電子元件、平板電腦增速喜人。2020年第一季度尚未結束,重慶市就針對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生物醫藥、互聯網經濟、總部經濟等領域實現協議引資近2000億元,
強勁的產業基礎,將加速重慶基于機器人的智能制造產業快速發展。根據規劃,到今年年底,僅兩江新區水土產業園就將實現年產工業機器人1.2萬臺、服務機器人及特種機器人2萬臺以上,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的年產值達到百億級;全市機器人產業鏈則將實現千億級銷售收入;進而推進重慶萬億級重慶智能產業產值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