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七省投資25萬億的新基建,對于機器人行業帶來的影響在哪里?

時間:2020-04-17

來源:中國機器人網

導語:眾所周知的是,一個行業的發展往往受到需求和政策驅動,尤其在投資早期階段,政策對于企業成長的早期,相比需求推動作用往往更強,因此新基建政策的出臺,無疑無形間能對于機器人行業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新基建”是有時代烙印的,如果說20年前中國經濟的“新基建”是鐵路、公路、橋梁的話,那么,未來20年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新基建”則是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互聯網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與“新基建”對比,“老基建”在部分地區尤其人口流出地區已經過剩,再投資勞民傷財。而這些領域是兼顧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長期增加有效供給的最佳結合點,是中國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的大國重器。

針對于此,中國機器人網就新基建這個主題,與機器人各行業領域內的投資人、企業家進行了深度對話并整理成文,試圖解答新基建對于機器人行業帶來的影響,他們的觀點,或許也能帶給行內外關注新基建的人們以更多思考。

本篇文章整理自我們就新基建主題與資深分析師孟鵬飛的一次對話。

記者:目前國家把新基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一名對機器人行業頗有研究的資深投資者,從宏觀上來講,您認為“新基建”會對我國整個機器人產業,將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孟鵬飛:從宏觀方向來看,我們對新基建的政策非常看好。首先出臺政策的時間正好處于因為受到全球疫情的影響,大家對于整體的經濟形勢并不樂觀,這時候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無疑是對于中國經濟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拉動和促進作用,以更好應對危機。其次新基建和老基建的區別在于更進一步,其核心在于數字硬件和高科技,而數字硬件包括了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行業,這與機器人行業息息相關。

眾所周知的是,一個行業的發展往往受到需求和政策驅動,尤其在投資早期階段,政策對于企業成長的早期,相比需求推動作用往往更強,因此新基建政策的出臺,無疑無形間能對于機器人行業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反過來而言,疫情在不斷擴善到結束的過程過后,在這種情況下生存下來的企業,多方面的宣傳和政策推進,也會加速下游制造企業自動化轉型的過程。例如央視新聞在疫情期間對于例如三一重工和ABB等企業都有報道,無疑釋放了一個明顯信號,對機器人行業的引導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而對于投資企業則能起到風向標作用,引導游離資本去投資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建設,對相關企業也會有動力,會更愿意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

就具體領域來說,新基建的提出對疫情過后的機器人企業發展也會帶來新的市場空間。因為目前中國新基建應用最為顯著也最是超前的,主要在于5G和新能源2個方面。在5G建設的過程中,持續性極強且對于基礎硬件需求較大的無疑是基站的建設,拆分開來則是基站建設中有類似天線、濾波器等設備的大量需求。例如就目前對于5G的鋪設量建設規劃來看,基站的建設在2020年以后將會呈現爆發式增長,2021年需要在2020年的基礎上翻一倍,龐大的產能需求會有大量的設備轉型,這時候就需要自動化流程完成。

從市場競爭上來看,在原先,機器人的主要市場是汽車行業,但市面上的主流汽車主機廠往往來自歐美,其在用途和工藝上能比機器人企業更懂機器人,同時其標準制定非常完善,機器人只是作為對汽車產線的補充部分,更強調工藝等因素,同時國產因為對部分核心工藝和專利的缺乏往往難以正面競爭。

相對比而言,5G通訊引領發展的3C電子等行業因為是新興市場,終端用戶對于機器人怎么使用的工藝都不怎么關注,對產品要求不那么高,在大多數場景下,更多提出需求讓機器人企業解決,對于工藝的專業性的要求并不高,這弱化了機器人在品牌、工藝等方面的優勢因素,為國產機器人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在工藝上,新能源充電樁的加工工藝難度并不高,例如鈑金折彎,鈑金加工機對于要求不高的工藝,機器人都能更快更好的完成。數控折彎機作為產線的重要部分,往往作為主體尋找機器人進行匹配和定制,但外資大多沒有提供類似服務,國產例如埃斯頓等企業卻對此做的不錯,中國的機器人企業在這種新興場景下擁有了更多的機會。

在投資方向上,新基建也將帶來轉變。原先2015年國家補貼,導致了機器人行業粗制濫造的情況發生,但如今在疫情和整體經濟下滑的危機下,原先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正在被洗牌,工業機器人的市場如果不開拓新的市場空間其實并不大。

新基建具體到產業政策上,在未來大方向的投資無疑會引導轉變向技術,投資開始出現由量到質的轉變,無論是上中下游,接下來的補貼會更傾向于兩個方面,一個是政策更加偏向補貼到細分領域的龍頭,另一方面補貼會以技術為標準,對于核心技術進行針對性補貼。類似埃斯頓、眾為興、卡諾普等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會更加聚集。投資過熱到冷淡,系統集成的優勢會逐漸喪失,洗牌過程中,有工控,控制等核心技術的企業未來生存和發展的可能性比較大。

記者:政策以龍頭效應引導使得產業馬太效應出現后,新興企業、小企業的機會會在哪呢?

孟鵬飛:毋庸置疑,新興企業機會依然存在,其關鍵是找到某一細分領域的發展機遇點。我們很清楚可以看到,目前如此多的行業,但僅七八個領域機器人能夠進入。但首先需要今年需要活下來。

在方向上,例如特種機器人就是一個很好的思路。新基建中,特高壓是非常關鍵的點,這其中帶電作業機器人,特高壓巡檢機器人都大有可為,國家電網都表示在進行相關研究,已經逐漸形成風口,市場空間非常大。因為國家電網的運營模式往往是將每個省的業務分為了總報和分包,市場因此存在一定割裂,在每個省的電網監測板塊業務都獨立需要企業涉足。據預測國家電網下一個省的特種機器人市場都能夠養活一家企業,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是南京億嘉和,該公司90%在江蘇,目前只是占據了江蘇省的市場就形成了上市公司的規模,其產品還僅僅主要是室內的檢測機器人,可見該領域未來的市場廣闊性。

記者:新基建將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列入其中,這兩個領域中國的優勢并不大,發展這兩個方向對于本土機器人企業是利大于弊嗎?對行業來說這其中蘊含著什么樣的機遇與挑戰?

新基建明確提出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2個方向,工業互聯網即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在原先,中小型企業進行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改造受到高端裝備制造的制約,難度很大,成本也非常高,主要在于數控設備的成本高昂。而工業機器人發展后,因為機器人自帶操作系統,能成為工業環節中一個非常好的連接節點,機器人的成本逐漸降低,在很多產線上,讓機器人替代工人的性價比逐漸提升,使得更多企業進行工業互聯網轉型升級成為可能。

國家在2015年以來,通過補貼和政策拉動進行的早期前置市場布局和產業引導,使得國產機器人在成本和模塊化業務方面逐漸形成的競爭力優勢開始高于外資品牌。同時,國產機器人在定制化和服務方面的傳統優勢使得國產機器人企業更加靈活,這會成為中國工業產業發展的優勢。但目前推廣工業互聯網的落地難點在于,大多數企業還沒有為軟件付費的習慣,很多中小企業的客戶對于軟件使用的意愿較低,同時對于工業互聯網的標準缺乏使得企業客戶對其認知不足,在模糊需求為導向的企業下,集成商的軟件產品目前容易使得客戶造成產品價格和性能方面的認知差異,只有少部分頭部企業愿意進行投資建設。

對服務機器人企業來說的優勢和機遇在于,疫情下就逐漸發現,無人配送是一個投資的風口,加上人口老年化,發展服務機器人是必然的。但未來的落地還需要時間,其難點在于走不出單一的場景,服務機器人往往必須固定在校園和小區的范圍內,很難進行上路,而無法上路則必然導致盈利模式受限。例如服務機器人想要進入快遞等行業,無人車想要實現快速配送,必須先完成中高速上路,但這往往會受到城市規劃、社會倫理,法律道德等多方面的條件制約,同時其多方面的成本也難以降低。這使得機器人的無人配送是一個長的方向,短時間仍然只是風口。

對于服務機器人,目前只是在單一酒店等場景的配送在技術上毫無問題,發展趨勢非常明顯,但成本等問題還是有待解決,同時效率、不夠柔性化等問題也存在,這制約了服務機器人的使用場景。但不得不承認服務機器人的市場容量還是非常大,按照能夠入駐的酒店數量算起來,目前服務機器人的鋪設量還是九牛一毛,未來的進步趨勢還是逐漸往前走,擎朗科技、云跡科技等企業能起到帶頭作用的話,未來服務機器人市場必然火爆。

記者:當前產業升級、技術進步方向的領域比較多,新基建提出后,您預計對機器人行業投資風口會轉向哪呢?

孟鵬飛:5G推出后逐漸開始重視軟件板塊的投資,例如MAS系統,數據打通的基礎設施架構企業都值得關注。在新基建時代下,設備和設備之間的內部設備通信PLC控制會是企業核心。因為站在工業整體產線來看,不同工業設備的通信是必須要實現的問題,這原先是個錦上添花的需求,但在國家政策補貼之后,很多企業愿意主動進行投資研發。因為機器人在工業互聯網只是其中非常小的點,要想真正實現需要是一個整體的項目設計和實施。

記者:新基建提出來后,您覺得哪些類型的企業會更有優勢?哪些細分領域的企業更具超車機會?

孟鵬飛:還是應該關注新基建重點的下游和細分行業,相對于較為完善的汽車行業龐大產業鏈,目前仍然有非常多的下游產業潛力巨大。難點在于部分行業的投報比太低,解決的問題也有限,需要企業愿意花時間去做。今年之內政府可能有新基建針對行業項目進行的補貼,那時或許會出現一批新興企業。

記者:從投資人的角度,您對機器人企業有什么建議?

孟鵬飛:選好下游,不要盲目擴張。新基建提出來后,國產機器人的優勢已經慢慢體現出來,龍頭企業在通過海外收購逐漸消化掉缺失的技術和專利后,下一步對于海外市場的關注度應該適當降低,從技術上做好工藝部分,開拓和完善行業領域,才更能在下一波浪潮中生存。這其中掌握核心零部件、核心控制技術的企業,例如眾為興、匯川、埃斯頓等都值得關注。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