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支付寶推出了一項“車牌識別,無感支付”智慧停車服務:車主在支付寶綁定車牌號后,出入裝有車牌識別軟硬件系統的停車場時,系統能自動識別車牌、計算停車費并抬桿放行,支付寶賬戶自動扣取停車費。這整個過程中,車主無需停車、領卡、交費,車輛通過時間比原先節省80%。
這種前所未有的便捷停車體驗,在令媒體和大眾紛紛表示驚嘆不已的同時,也讓低調發展了五六年的智慧停車行業,終于開始顯山露水。
在轟轟烈烈的互聯網+汽車創業熱潮中,當網約車、無人駕駛、二手車電商等行業紛紛站上“風口”,并催生出一大批明星創業公司之時,這頭獨角獸卻低調蟄伏在叢林深處。而這種狀態,也正是整個智慧停車行業——或者說是互聯網+停車行業——的縮影。近年來,無論是媒體關注度,還是大眾認知度,抑或是在資本、創投市場上的討論度,相比互聯網+打車、互聯網+二手車等細分領域,互聯網+停車在各方面都顯得非常“冷門”。
但實際上,互聯網+停車的市場規模和前景不可小覷。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截止到2016年年末,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19440萬輛。接近兩億輛汽車,每一輛都面臨著停車的問題,而且是“日頻剛需”。某咨詢機構發布的《智慧停車行業調研和投資報告(2017年)》顯示,未來,中國智慧停車產業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上萬億。
由此可見,智慧停車行業的大爆發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巨頭的入局,或是加速行業爆發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