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國打完了上半場,國外打下半場。正當疫情在國內得到有效遏制時候,國外的“狼煙四起”給全球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內雖逐漸復工復產,但是面臨的風險也頗大。
當經濟出現傷痕時,國家的經濟刺激政策直觀重要。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時,國家祭出了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包含了一系列擴大內需十項措施等,雖然這些措施對國家經濟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但大多資金進入了房地產、道路交通等基建等行業,部分民營企業依舊過得很艱難。
來自(Google)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了常務會議,旨在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加快工業互聯網、5G網絡、AI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來自(機器之心)
多位經濟學家、行業人士均認為,“新基建”在對沖經濟下滑、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而加快“新基建”的建設,可有效緩解由疫情帶來的強大沖擊。
由此也看出,國家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不再是“蓋房子,修公路”這種老套的做法,而是轉向高端制造業,這對于未來的經濟發展,將是一個積極的政策。
疫情暴露的制造業短板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國內一二月份經濟損失可能高至萬億人民幣,主要是因為春節消費和旅游業被按下暫停鍵,另外一方面是工廠正常生產被波及。
首先是,傳統企業信息化、數字化程度低,當發生重大突發情況時,管理者很難快速全面了解全局的狀況,難以做出自己的判斷和決策。
其次,恰逢春節假期,制造企業面臨離職和節后用工的缺口,多地出現工廠開工卻無工人上班的情況,生產需要一段時間的恢復。
再次,在交通管制、隔離、禁止群聚等情況下,大量外地員工無法按時返崗,生產項目被迫延期。
這些情況說明,我國制造業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多數企業抵御共同突發事件的能力薄弱,擺在面前的解決方案,即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5G+工業互聯網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尤其是這次疫情的沖擊,加速了很多傳統企業數字化、互聯化的升級步伐。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特別是5G技術的發展,新型的生產型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正迎來迅猛發展期,變革人們的生活方式。通過智能連接,最終將人類的需求和機器的產能加上大數據分析,重構工業生產體系。
因此短時間內,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APP、工業大數據等待會在短時間內持續受到國家新基建、投資行業的持續追捧。在未來5-10年內,技術成熟度會進入爆發期,傳統行業將會有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人工智能將會和水電網絡一樣,成為一種基礎設施
目前不少人僅僅把人工智能認為是一項技術,實際上,這是一套復雜應用,硬件是各種芯片(計算大腦)和傳感器,軟件則是各種算法。目前已經融入了生活中的應用譬如有,當你使用地圖多次之后,當你在某個時間點打開地圖,它就能猜到你要干什么,是不是要回家,自動給你安排好路線。這個只是目前一個很簡單的應用,后續會有更多的發展。
作為新基建之一,人工智能算力和傳感器需求缺口很大,包含‘云端’,傳感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軟件包含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機器學習,到時候的就業崗位需求相當旺盛。
當前,人工智能的主流模式還是“大數據+深度學習”,這種模式深刻改變著各行各業,人們在交通、物流、遠程教育、醫療都開始慢慢感受到了這種便利。隨著國家新基建的投入,多種人工智能的路徑開啟,人工智能將變得更加智能化,小型化,它將會深入老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疫情還在持續,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而隨著政府的主導思路的轉變,各類企業要面對更多的未知,需要大膽創新,沿著主方向走,乘著這次新基建的東風,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走出一條創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