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控技術此次擬募資16.07億元,投向新一代控制系統研發及產業化、智能化工業軟件研發及產業化、年產20萬臺高精度壓力變送器、年產10萬臺/套智能控制閥、自動化管家5S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設、智能制造前沿技術研發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等多個項目。
工業自動化領域“響當當”的浙江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控技術”),成為科創板賽道的最新角逐者。上交所3月25日晚間披露,中控技術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
招股書申報稿顯示,中控技術以研發、生產和銷售自動化控制系統為業務起點,逐步發展成為以自動化控制系統為核心的智能制造產品及解決方案供應商,賦能用戶提升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實現工業生產自動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深耕行業多年,公司逐步突破自動化控制系統領域的“卡脖子”技術,研發出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散控制系統(DCS)、安全儀表系統(SIS),并成功投入產業化應用,從而打破了我國高可靠、大規模控制系統一直被跨國公司壟斷的局面,實現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國產化和自主可控。
據睿工業統計,2018年度,中控技術核心產品集散控制系統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達到24.7%,連續八年蟬聯第一,其中在化工領域的市占率高達40.3%。“在可靠性、穩定性、可用性等方面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公司的“自我介紹”底氣十足。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已取得256項專利和317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中控技術此次擬募資16.07億元,投向新一代控制系統研發及產業化、智能化工業軟件研發及產業化、年產20萬臺高精度壓力變送器、年產10萬臺/套智能控制閥、自動化管家5S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設、智能制造前沿技術研發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等多個項目。公司表示,未來將加快工業軟件和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的發展,完成從服務于“工業3.0”到“工業3.0+工業4.0”的戰略轉型。
一只腳正踏出技術迭代的探索步伐,另一只腳則邁上了IPO的資本征程。申報稿顯示,中控技術此次選擇了科創板第一套上市標準。從財務數據來看,公司2016年至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分別實現營收14.84億元、17.15億元、21.33億元和16.88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105.6萬元、1.63億元、2.85億元和2.18億元。
穩健經營的背后,是一長串星光熠熠的客戶名單: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中核集團等重磅央企,“長居”中控技術的前五大客戶。據介紹,公司主要面向化工、石化、電力等為主的流程工業下游客戶,銷售以自動化控制系統為核心的智能制造產品及解決方案。
年年穩摘第一大客戶桂冠的中石化,并不只想做個“買家”。去年9月,中石化資本戰略投資中控技術,以4.95%的持股比例躋身公司第四大股東。同一頁股東榜上,還有正泰電器、英特爾研發兩位“大咖”,二者持股比例分別達8.26%和4.95%。業務合作之上,再以股權相綁定,向著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前進的道路上,中控技術集結起一批強大的“親友團”。
談及中控技術,褚健無疑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盡管褚健在“臺前”僅擔任戰略顧問,但從股權結構來看,其合計控制公司發行上市前總股本的25.3%,為公司控股股東與實際控制人。中控技術若能登陸科創板,在“國內工業自動化領域知名科學家”、“前浙大副校長”標簽之外,褚健的身份有望加上新的元素。
據申報稿介紹,褚健生于1963年,1978年至1989年,就讀于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系自動化專業(本科、碩士、博士),畢業后就職于浙江大學,歷任浙江大學博士后、講師、副教授、教授,浙江大學工業控制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先進控制研究所(現浙江大學智能系統與控制研究所)所長,曾擔任浙江大學黨委委員、常委、副校長。
“1993年的初夏,我很年輕,接受我訪問的這個人也很年輕,我們坐在浙江大學的大草坪上,相談甚歡,彼時,青春如白云蒼狗,翻卷無度。”當時還是新華社記者的吳曉波,曾在采訪褚健后寫下轟動一時的《少一個科學家,多一個企業家,劃算嗎?》的特寫報道。
如今,中控技術正式向資本市場進軍,似在以實際行動作答:何不在科技和經濟之間架起一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