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7月國內新能源車銷量出現首次下滑,至今已連續八個月持續下滑,加之疫情的雙重影響下,新能源汽車行業正遭遇至暗時刻。
行業人士表示,按照以往一季度的淡季狀況以及去年7月后的新能源補貼退坡,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銷量下滑也是意料之中。然而在疫情影響下,新能源汽車市場更是一路走低,目前眾多車企正在承受資金鏈緊缺壓力,部分國內自主品牌加速裁員和關店。
值得關注的是,在近期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加快復工復產工作。其中,5G、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項目正式納入七大新基建范疇。充電樁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必須配套裝備,也是此次政策紅利的受益者之一。在此背景下,此次新基建能否為低迷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助力,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銷量大幅下滑,加速裁員關店
作為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汽車行業處于從燃油向電氣化轉型的關鍵期,新能源汽車廠商如雨后春筍般涌出。但是,截止2019年底,真正具備交付能力的廠商僅10家左右。
相對于特斯拉國產化的風潮正盛,傳統汽車制造商的日子并不好過。據悉,汽車巨頭奔馳寶馬奧迪等從去年12月陸續裁員,國內車企也在補貼退坡、融資遇冷,競爭加劇等情況下陷入艱難生存時刻。
縱觀多家大型車企的2月銷量數據,可謂哀鴻遍野。其中,上汽集團下滑87%、本田下滑85%、馬自達下滑79%、豐田下降70%等,在斷崖式下跌的銷量數據背后,一系列降薪、裁員、取消獎金等消息絡繹不絕。
其中,比亞迪發布了2月份產銷快報顯示,2月共銷量新車5501輛,而去年同期為26833輛,同比下降79.5%。其中,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2月銷量2803輛,同比下降了80.6%。
值得注意的是,國產特斯拉2月銷量占國內市場的三分之一,而與之對標的國產車企代表比亞迪卻遭遇銷售大幅下滑,在連續8個月的銷量下滑壓力下,比亞迪也延伸出一系列新車型設計項目減少、裁員、關店等連鎖反應。
據比亞迪第三方設計廠商人士透露,“按照以往的節奏,比亞迪年末一般會有四五個新車型開發的項目出來,為下一年的市場競爭做鋪墊。但截止去年春節,還沒看到新項目出來,還爆出內部裁員的消息。”
此外,在一場突發且嚴峻的疫情后,比亞迪的境況更加不容樂觀。“復工后,比亞迪出了兩個新車型開發的項目,但競標價低得嚇人,在考慮疫情和行情的情況下,我們比平時報價低很多,但依然沒中。今年可謂是個成本年了,比亞迪的成本也壓的很厲害。”上述人士補充道。
新車型開發項目的減少,向下傳導的連鎖反應,給比亞迪直營店的銷售情況造成重擊。
集微網向比亞迪直營店相關人士了解到,“目前比亞迪直營店正在陸續關店,全國80多家直營店估計要關掉百分之七十。”
不論裁員還是關店,也是眾多新能源汽車行業資金承壓的縮影。業內人士分析:“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渠道升級,轉到線上,降低門店的硬成本支出;二是風險轉嫁,直接轉給代理商,采用業務外包的形式。從長遠看,創新整合肯定是大方向,勢必會默默死一大批廠商,活下來的就算是適者生存,完成新一輪的進化。”
由此來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淘汰趨勢還將繼續,真正具備交付實力的車企,才是新基建政策下的受益者。
新基站能否帶動車企自救?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是此次七大新基建項目之一,在新一輪政策助力下,充電樁建設正處于全方位提速中。有機構預測,2020年我國充電樁設備市場空間為1165億元,2025年充電樁設備市場空間為2378億元。
據集微網了解,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發布了《2019-2020年度中國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年報》顯示,截止2019年末,全國的充電站建設數量為121.9萬元,其中公共樁51.6萬個,私人樁70.3萬個,車樁比嚴重不足。而新基建的目標是,2020年規劃的車樁比達1:1,可見目前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
業內人士表示,充電樁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加油站”,與新能源汽車廠商的發展也近乎于“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新基建的帶動下,新能源汽車廠商或許可以迎來喘息之機。
此外,政策波動對新能源市場的影響不容忽視。據悉,2020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補貼退坡放緩,也讓困境中的車企看到了一些希望。當前,一部分新能源汽車廠商已陸續收到了相關補貼。
其中,北汽福田于2月26日收到北京市財政局轉支付的2017年度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清算資金合計7.04億元。東風汽車于3月2日收到湖北襄陽市財政局轉支付的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2億元,系部分2017年度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清算資金。
此外,比亞迪繼3月2日收到最新的一筆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資金合計13.42億元。緊接著10日,西安市高新區財政局將向比亞迪撥付2018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9.84億元。目前已撥付到賬資金10億元,還有9.84億元待撥付。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已表示,目前車市還沒有完全恢復,整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受到了較大的沖擊,而且中低端新能源車企業受到嚴峻的行業競爭壓力。對新能源車補貼延期,我們認為對自主品牌發展有較好的穩定和緩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