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工業革命與中國工程教育發展

時間:2020-02-18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 夏魯惠

導語:21世紀以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工程學科大整合、工業制造智能化、工程與社會深度融合。面向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工程教育該如何改革和發展?

自1702年德國在弗萊貝格成立采礦與冶金學院,學校形態的工程教育便正式邁入人類歷史。在此后300多年歷史發展中,伴隨著人類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工程教育不斷發展。

21世紀以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工程學科大整合、工業制造智能化、工程與社會深度融合。面向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工程教育該如何改革和發展?本文對此做一個初步分析。

一、工業革命對世界工程教育的影響

18世紀60年代,以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為始,以蒸汽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亦稱第一次科技革命)在英國興起, 機器代替了人力、大規模的工業生產代替了個體手工生產,人類歷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工業革命的發生對蘇格蘭的大學產生了影響,如增加實用性的課程,開設與工業有關的講座,與制造業建立聯系。但此時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依然穩坐在“象牙塔”中。

工業革命的興起沖擊了法國舊有的大學體制,一批高等專科學校,如軍事、機械、農業、醫學等專門學校應運而生,標志著法國近代工程技術教育的開始。這些學校注重實用技術傳授,完全按照國家建設和發展需要培養專門技術人才。1808年頒布的《大學組織令》,明確將法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心從大學轉移到高等專科學校。

19世紀70年代開始,電力工業、化學工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無線電通訊等新興工業首先在德國,同時在歐洲其他國家和美國、日本等國家興起。電能作為一種易于傳輸的工業動力,同時又是極為有效可靠的信息載體,讓人類經濟社會進入了一個光明、美好的新時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人類進入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這一輪工業革命以電力和內燃機為標志,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亦稱為第二次科技革命或“電力革命”。這一時期的發明家大多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發展促進了新工業革命的誕生。

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19世紀末德國技術學院學生人數迅速增長,技術學院與工業的合作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但受洪堡大學“研究沒有目的”的辦學思想的影響,此時直接與工業界聯系的大學很少。為此,德皇威廉二世發布命令,賦予技術學院教授與大學教授同樣的地位,并賦予技術學院校長與大學校長同等的特權。受此影響,德國有一批技術學院、工科大學興起,基本形成了由研究型大學、工科大學、技術學院組成的高等教育體系。技術學院為德國工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13年德國機械出口額就已超過英、美,居世界首位,并贏得了“機械之國”的美譽。

在工業革命推動下,法國高等專科學校也得到了發展。1870-1914年,高等專科學校增加了70所,在全部85所高等專科學校中,工程師學校69所,商業學校14所,其他學校2所。與經濟、技術密切聯系的應用學科被引入法國的高等專科學校教學中。在英國,1889年頒布了《技術教育法》,規定地方當局有權征收技術教育稅;1890年頒布了《地方稅收法》,賦予地方當局增收酒稅以發展技術教育。在這些法規的推動下,技術學院和城市學院進一步得到發展,一些源于城市學院的“紅墻大學”相繼誕生,它們以現代技術和工業為重點開設相關課程,職業教育成為學校教學活動的中心。

20世紀中葉以后,人類在原子能技術、計算機及信息技術、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數字化、信息化蓬勃興起,人類進入了電子信息時代,史上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或第三次科技革命)。面對這一輪工業革命,美國社會和政府充分認識到研究型大學作為基礎知識創新中心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例如1984財政年度,美國排名前100的大學獲得的聯邦高校科研經費占比達到84%,排名前20的大學獲得了55% 的科研經費。產學研合作成為美國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特色,“斯坦福-硅谷”模式、波士頓128號公路高技術園區模式就是其典型代表。與此同時,以職業教育為主的社區學院(其前身是初級學院)在美國快速發展。1986年,美國社區學院有1224所,在校生人數441.69萬人,占高等學校在校生總數的35.3%。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工業界和教育界針對美國制造業競爭力下降、工程教育偏重于科學技術理論教學而忽視工程設計的現象提出了批評,認為工程教育不僅要教工程理論基礎知識、經驗和實踐,而且還要提高這些內容的相關性(要與學生的生活、職業相關)、吸引力(要把有才華的學生吸引并留在工科專業)和關聯性(通過整合活動,與企業和政府的需求形成關聯)。麻省理工學院甚至提出了“回歸工程”的教育理念,強調工程技術的整體性、綜合性和跨學科性。

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工業、經濟、文化領域的變革,也影響了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使工程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21世紀初,美國工程院(NAE)與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NSF)共同發起“2020工程師” 計劃,先后發布了《2020的工程師:新世紀工程的愿景》《培養2020的工程師:適應新世紀的工程教育》兩份報告,從課程、專業、學科、國家、社會、國際等多個維度勾勒出2020年工程教育所處的環境和工程人才的培養標準, 強調工程教育必須突出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突出實踐教學環節,按照一線工程師的要求培養學生,加強產學合作。歐盟也于21世紀初發表專題報告《推進歐洲工程教育》,要求將創新類課程融入工程教育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加強歐盟范圍內工程教育的質量互評與互認,擴大學生的就業范圍;建立工程師職業發展平臺,通過校企合作、案例推廣等多種形式推動工程師職業發展;促進工程師培養行業標準的統一;創新教學方法,將知識、技能等要素整合進課堂教學之中。2008年歐盟發布的研究報告《歐洲工程教育再造》認為,必須根據高等工程教育領域的前沿知識、最新技能,及時更新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提升工程人才的國際化水平,增強工程人才的國際競爭力。

2008年以后,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先后出臺了《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2009年)、《美國制造業促進法案》(2010年)、《美國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2012年)、《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2013年)。2015年美國明確提出,未來10年在122所工科學校中培養至少2萬名“大挑戰工程師”,以解決未來的重大工程問題。截至2017年,美國有40多所大學開展了工程卓越人才培養新戰略--大挑戰學者計劃。在德國,為保持制造業的領先地位,先后出臺了《高技術戰略2020行動計劃》(2010年)、《納米技術2015行動計劃》(2011年)、《實施“工業4.0”戰略建議書》(2013年),工程教育更加注重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工程科學理論和應用研究方法,具有熟練、高起點的技術開發能力,并推動高校與企業界保持密切聯系。

當前,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向縱深、更高層次發展,而第四次工業革命已悄然興起,它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等為標志。這一次工業革命對工程教育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各國高等工程教育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工程教育規模的擴大和工程教育結構的調整,而且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理念、培養體制、培養模式的深刻變革。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世界工程教育中心歷經了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的轉移過程。

二、中國工程教育發展歷程回顧

中國近代工程教育始于19世紀60至90年代洋務運動時期興建的30多所新式學堂。在培養目標上,新式學堂直接為外交、軍事、機械制造、電報、礦務、鐵路、冶煉、企業、教育等部門培養專門人才,具有專科教育屬性。在教學內容上,新式學堂以學習西方文化和科技為主,開設外語、數學、化學、機械等科學技術課程。19世紀90年代末,設有工科專業的高等學校在華夏大地陸續出現,其中興辦最早的是北洋西學堂頭等學堂(北洋大學前身,1895年)以及南洋公學上院(交通大學前身,1896年)。民國以后,實業教育受到重視,清末時期的實業學堂紛紛改為工業專門學校,同時又增設了一些工業專門學校。1902年頒布的《京師大學堂章程》是我國第一次對工科科目進行了分類,包括土木工學、機器工學、造船學、造兵器學、電氣工學、建筑學、應用化學、采礦冶金學。1922年“壬戌學制”頒布后,一些工業專門學校紛紛升格為大學。1928年頒布的《大學規程》《專科學校規程》要求各大學的工科改為工學院,工科大學均改為國立工學院。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自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起,國家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基本戰略,以計劃經濟為體制背景,大力發展冶金、電力、煤炭、化學、機械等行業,走出了一條有別于西方國家的工業化道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我國工程教育學習、借鑒前蘇聯高等教育發展模式,于20世紀50年代初對全國高校進行了院系調整。教育部根據“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性大學”的方針,實行全國一盤棋,以華北、華東、中南為重點,對全國3/4的高等學校進行了院系調整,新設置了鋼鐵、地質、航空、礦業、水利等12個工業專門學院,使我國高等工科學校基本形成了工科專業比較齊全的教學體系,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不能完全培養專業配套的工程技術人才的落后狀況。1963年,經國務院批準正式發布了《高等學校通用專業目錄》和《高等學校絕密和機密專業目錄》,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正式由國家統一制定的高等學校專業目錄。專業目錄共列有專業432種(包括試辦專業),其中工科164種。

改革開放以后,黨和國家把教育改革發展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設計中,優先發展教育。在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指引下,工程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辦學體制機制方面,通過改革20世紀50年代形成的由行業部門舉辦并直接管理工業單科院校的體制,實現了大部分中央部門所屬院校與地方共建或劃歸地方管理。通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創立了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通過組織國內外知名企業與高校開展產學合作育人項目,著力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2018年教育部發布的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達到30727項,共有720家企業參與。

在辦學規模方面,1978年到2016年,工科專科在校生人數由9.14萬人增加到466.28萬人,工科本科在校生人數由19.63萬人增加到537.57萬人,工科研究生在校生人數由0.4萬人增加到71.24萬人。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達到2663所(含獨立學院265所),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高職(專科)院校1418所,約95%的學校設置了工科專業;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達到2831.03萬人,其中35%以上是工科學生。

在專業建設方面,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知識創新、科技進步、學科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教育部先后4次集中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調整,其中包括對工科專業的調整。

2001年教育部選擇37所高校試辦示范性軟件學院, 以滿足軟件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要。2007年起,教育部與行業部門共同采取措施,加快重點領域緊缺人才培養,例如軟件、微電子、動漫、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2007年) ,航海人才培養(2012年),化工安全、服務外包人才培養(2014年),氣象人才培養(2015年),網絡安全人才培養(2016年)。2015年教育部支持26所高校建設示范性微電子學院,培養集成電路產業急需的工程人才。

教育部自2010年起,推動高校面向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直接相關領域設置新專業,如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功能材料、納米材料與技術、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物聯網工程、生物制藥、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飛行器控制與信息工程、地理空間信息工程、材料設計科學與工程等。截至2016年底,教育部批準設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工科本科專業達到22種,累計布點1401個,以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2018年在全國高校又批準設立了35個人工智能(AI)專業點、101個機器人工程專業點、196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點、96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點、25個網絡空間安全專業點、25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點,等等。

在培養層次方面,在借鑒外國辦學經驗的基礎上,我國逐步建立起了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四層次的工程人才培養體系。2016年,全國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1612.95萬人,其中工科學生537.57萬人,占33.3%;高職院校(含專科學校)在校生1082.89萬人,其中工科學生466.28萬人,占43.1%;在讀研究生198.11萬人,其中工科研究生71.24萬人,占36.0%。

在科技創新方面,國家通過實施“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高校科技創新基礎條件和科研設施有了較大改善。截至2016年,全國已建成的國家實驗室7個,正在籌建的14個,其中依托高校(或高校參與)的有11個;已建成的國家重點實驗室254個,有161個實驗室依托高校建設,分布在75所高校。高校擁有國家工程實驗室6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0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0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38個。另外,高校還建設了一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國高校共建有115家國家大學科技園,累計畢業企業9189家,在孵企業9861家,其中師生自辦企業1373家,高新技術企業954家。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工程教育發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一是國家工業化推動了工程教育發展。40年來,我國工業化經歷了以冶金、電力、機械制造等為代表的重工業,以紡織業為代表的輕工業,以家用電器等消費品為代表的家電產業,以計算機和通信為代表的信息產業,以房地產和汽車為代表的耐用消費品產業,以高速鐵路、大飛機、超級計算機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以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光電子器件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國家工業化推動了我國工程教育在辦學理念、辦學規模、辦學層次、辦學模式等諸方面的變革,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更加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國工程教育發展與工業化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互動關系:工業化加速發展,對工程專業人才需求增加,拉動工程教育快速發展;工業化水平越高,對工程專業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越高,推動了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 創新創業教育、產學協同育人方興未艾。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二是工程教育在服務國家工業化的同時,為國家城鎮化作出了應有的貢獻。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始向非農產業、城鎮轉移。城鄉二元結構的變遷客觀上要求以技術技能教育為主的高等職業教育擴大辦學規模。2000-2016年,東部地區高職院校數(含專科學校,下同)由467所增加到1116所,增長139%;中部地區高職院校數由325所增加到819所,增長152%;西部地區高職院校數由249所增加到660所,增長165%。高等教育為數千萬農村青年告別農村,進入城市生活、工作搭建了橋梁。例如,2003-2009年七年間,參加高考報名的農村戶籍學生分別為325.63 萬人、469.44萬人、482.96萬人、535.43萬人、578.43萬人、626.35 萬人和620.53萬人,分別占當年高考報名人數的53.17%、54.14%、55.08%、55.53%、57.17%、59.05%和60.68%。

大學校園面積的迅速擴張,也是推動城市發展的一股力量, 特別是地級城市城區的發展。截至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占地面積1520.56百萬平方米,產權建筑面積660.3百萬平方米;成人高校占地面積34.97百萬平方米,產權建筑面積18.78百萬平方米;民辦的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占地面積9.82 百萬平方米,產權建筑面積4.18百萬平方米。2010年全國各類高校占地面積約占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的3.9%。

三是政府推動工程教育改革和發展。基于學術自由、大學自治的辦學傳統,西方國家工程教育改革和發展主要依靠大學自身的改革和探索,其中排名靠前、實力雄厚的工程類院校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引領著工程人才培養改革的方向。例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工程教育界掀起“回歸工程”浪潮,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探索了“學習工廠”工程教育模式,把現實世界的設計、制造和生產融合到工程課程中,通過工業企業與師生互動、企業參與課程設置、學生自主設計工業項目等形式,實現教學過程與真實生產過程的有效對接;MIT實施了CDIO人才培養模式,以產品構思、設計、成形、運行和維護的生命周期為載體,通過構建與整個工程項目始終相聯系的課程體系,讓學生主動學習與工程實踐運行過程相關的一系列知識;普渡大學、塔夫茨大學、斯坦福大學、歐林工學院等開展了“基于項目的學習”,以真實問題為依托,將課程學習與項目研究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主動學習和建構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MIT、斯坦福大學、科羅拉多大學、塔夫茨大學等通過設置跨學科課程、跨學科團隊合作和以校企協同為主的多部門協同育人三種形式,開展了跨學科人才培養。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實行的是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管理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這種體制有利于政府通過政策和發展規劃、經費投入等手段影響工程教育布局、發展規模、發展速度,協調工程教育與工業化、現代化的關系,統籌工程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政府相繼實施了“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優化全國工程教育布局,提高工程教育辦學水平;面向國家工業化、現代化需求,擴大工程教育辦學規模,優化工程人才專業結構;組織開展了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人文素質教育、質量工程、卓越工程師計劃、產學協同育人、創新創業教育、工程專業認證等,著力提高工程教育教學質量。

三、面向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中國工程教育發展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正在成為人類社會繼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之后的新一輪工業革命,亦稱第四次工業革命。有專家指出,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信息化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為主要特征,以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為核心技術。也有專家預測,第四次工業革命將于21世紀30年代到來,屆時人類將進入智能時代。

面向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工程教育該如何發展呢?

第一,識變。

2019年2月,美國發布《美國將主宰未來的工業》,將人工智能(AI)、高端制造業(Advanced Manufacturing)、量子信息科學(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QIS)和5G四大產業納入其中。同月德國發布《德國工業戰略2030》,不僅關注電信、互聯網、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而且對傳統制造業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日本在2018-2019年度科技政策基本方針《綜合創新戰略》中提出加強對人工智能、農業發展、能源環境等領域創新研究的支持,并強調重點培養人工智能領域的青年人才。在我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科學技術的創新將工程教育與工業革命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兩者從彼此獨立走向協同發展。“工業1.0”時代,工業革命發生在大學之外,工程教育沒有對工業革命做出直接貢獻;“工業2.0”時代,工程教育為工業革命提供動力,工業革命促進了工程教育多樣化發展;“工業3.0”時代,工業革命依賴于工程教育的發展,工程教育服務于工業革命的需求。在“工業4.0”時代的今天,以5G技術、數字化技術、無人控制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先進制造業、量子信息技術等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推動了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深刻變革,工程教育亦已經成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支撐,成為各國科技產業競賽的核心競爭力。

新一輪工業革命呼喚新工科。新工科一定是以跨學科專業、跨學校企業、跨行業產業為基礎的。例如,數字技術與制造、能源、信息、交通、農業等相關專業的交叉融合,將產生智能制造、智能電網、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農業等新興領域;新材料技術與制造技術的融合,將加快金屬材料、半導體材料、先進儲能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專業的交叉融合。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的發展,將促進工程教育向哲學門下的美學、邏輯學、倫理學,理學門下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心理學,工學門下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系統控制技術、軟件工程、物聯網工程等專業方向延伸。在這里要強調的是,把一些跨學科專業的課程堆積在一起講授,并不能達到真正交叉融合的效果。只有以產業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引領,以工程設計和技術創新為目標,以學生興趣為動力,才能真正實現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

新工科一定要重視基礎科學教育、前沿技術創新。過去,科學和技術之間是有界限的。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科學主要是和未知領域打交道,技術是在相對成熟的領域做比較準確的規劃。但如今,科學與技術的界限正在消失,在科學新成果出現的同時,相應的新技術就差不多生成了,如基因與基因芯片、量子糾纏與量子通信、腦科學與神經網絡、石墨烯與新材料等。以人工智能、光電芯片、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均是由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創新驅動的物理世界,代表了基礎科學研究前沿和工程技術前沿。在華為, 至少有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專家開展基礎研究或應用研究。有專家指出,新工科教育要取得突破,在本科階段首先要瞄準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強化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基礎。

第二,應變。

為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近年來教育部陸續設置了一批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工科專業,啟動了新工科建設,開展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一些高校試辦了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本文認為,2010年以來教育部組織實施的卓越計劃1.0所取得的經驗和共識值得珍惜并推廣:(1)在辦學機制方面,政產學研聯動,教育行政部門聯合行業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標準,企業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共建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高校人才培養由注重校內教育向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轉變。(2)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加強工科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建設,高校由注重教師學術水平向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轉變,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專兼結合,提升教師隊伍實踐教學水平。(3)在專業建設方面,高校由單純注重博士點和碩士點設置、重點學科建設向面向國家和地方產業發展需求轉變,更加注重專業教學與職業標準、企業生產的銜接。(4)在人才培養方面,以“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目標,重構人才培養體系,更加注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人文素養、行業法律法規意識的培養,著力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我國工程教育改革需要在卓越計劃1.0的基礎上再出發。一方面,重點研究型高校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在堅實的理論研究基礎上主動布局新興工科專業,在“新”專業上做文章,將工程教育資源向新興產業、特色產業所需要的專業群匯聚,逐步構建起相應的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高地。根據教育部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和規劃指南》,我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很大。另一方面,更多的地方高校應推廣卓越計劃1.0經驗,深化產學研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推廣實施案例教學、項目式教學等研究性教學方法,努力培養工科學生設計思維、工程思維、批判性思維和數字化思維,提升其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目前,我國新經濟既包括第三產業中的“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業態,也包括第二產業中的智能制造、大規模定制化生產等, 還涉及到第一產業。因此,地方高校開展工程教育改革需要做到心中有數。

工程教育改革要與高等職業教育相銜接,推動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據統計,在現代制造業、新興產業中,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近70%的畢業生在縣市就業,成為支撐區域產業邁向中高端的產業生力軍。孫春蘭副總理2019年在江蘇調研時強調,實施好“雙高計劃”,集中優勢資源打造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形成中高職貫通、普職貫通的培養體系。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我國將在5 年時間內建設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多主體共建的產業學院和未來技術學院。

第三,求變。

(1)應對挑戰,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供新動能。目前,信息網絡、生物科技、清潔能源、新材料與先進制造等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產業變革前景的顛覆性技術,量子計算機與量子通信、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納米科技和石墨烯材料等已展現出誘人的應用前景。為了確保緊跟新科技革命浪潮、把握發展先機,世界大國間科技競爭態勢更趨激烈,紛紛加強了戰略性和針對性布局。同時,2018年以來美國挑起貿易摩擦,對我國科技企業、人才交流、技術引進等采取了層層加碼的打壓措施。在此歷史重要時刻,我國工程教育擔負著創新前沿科技、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重任,理應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2)更新理念,為更高質量的工程教育探索新路徑。目前,我國本科院校大多分科分專業開展教學,培養出來的人才雖然在技能和專業知識上達到了較高水平,但很難承擔綜合項目。專家認為,從單一學科與專業出發提高工程教育教學質量已經變得收效甚微且難以為繼,多學科交叉與融合創新將是未來工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要打破各學科專業相互分割的壁壘,推動學科專業交叉融合,促進理工結合、工工交叉、工文滲透。同時,按照工程項目的“構思、設計、實現、運行”全生命周期,推進工程教育全過程改革。探索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新形態、新機制、新模式,根據行業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根據科技發展前沿修改專業教學內容,根據產業對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要求確定培養方案和培養方法,以工程實踐邏輯和“學生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工程專業認證的理念,推進工程本科教育轉型發展。

(3)面向2035年,繪制工程教育改革藍圖。現在大家討論工程教育教學改革時,都少不了提及麻省理工學院(MIT)于2017年啟動的新工科改革計劃(2017-2020年),該計劃以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產業界和社會發展的領導型工程人才為目標。可是,MIT 于1861年創辦時就是一個技工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哪是現在這么高大上呢?

工程教育改革目標是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國家對工程教育發展要求以及工程教育自身的發展狀況相對應的。外國工程教育改革的經驗可以借鑒, 但不能夠簡單模仿,這樣是不能實現并跑甚至超越的。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教育現代化目標, 我們應該靜下心來認真研究未來工程教育的改革藍圖。

(4)注重價值引領,讓工程教育更有吸引力。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8.1%,2019年高職擴招100萬人后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我國將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社會從“學歷社會”走進“能力社會”,每個受教育者要基于自身能力和興趣選擇接受高等教育。但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工程專業對學生的吸引力在下降。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指出,工程教育存在弱化的趨勢。工程師這一職業對青年一代的吸引力持續減弱,優秀青年對工科專業的興趣降低甚至出現“逃離工科”的現象。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指出,從情懷來講,工科已不再是國內優秀學子的第一選擇,現在選擇金融財經類專業的學生高考分數高于工科。激發學生投身工程領域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在這方面我們還做得不夠。

(5)創新發展,讓工程教育充滿生機和活力。教育活力是指教育系統或組織在一定社會和歷史背景下, 按照系統或組織特性運行時所表現出來的生命力、適應性和可持續發展狀態與能力。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動力加速轉換、發展方式加速轉型、經濟結構加速調整,在釋放給我國工程教育巨大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對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類型、結構、布局、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教育要從支撐和服務逐步轉向創新和引領,需要在遵循教育規律和已有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辦學理念、辦學體制、管理體制、人才培養體制等方面的改革,讓工程教育充滿生機和活力。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