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1月15日簽署了貿易談判的“第一階段協議”。為縮小中國貿易的對美順差,中國將增加購買美國產品,在今后2年里增加2000億美元。貿易戰進入暫停局面,但如果作為交換、中美轉向“管理貿易”,在汽車和大豆等品類上,日歐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對華出口將受到打擊。預計國際貿易體制將持續動揺。
美國的對華出口額包括商品和服務在內,在貿易戰啟動之前的2017年為1863億美元。中國承諾增加農產品和液化天然氣(LNG)等的購買,增加的規模2020年、2021年2年合計為2000億美元。
根據協議內容,2021年出口的凈增加額達到逾1200億美元。美國的對華貿易逆差2017年為3372億美元,到2021年將減為約2100億美元。中美這兩大經濟大國在國家層面在2年時間里設定巨額貿易額極為罕見。
國家設定進出口金額和數量的管理貿易將成為自由經濟活動的妨礙,容易扭曲投資和生產判斷。典型是大豆的大型產地之一巴西。
中國對美國產大豆的進口額2019年1~11月比上年同期減少2成,但由于中美對立的緩解氛圍,自2019年秋季起呈現恢復態勢。巴西作為國策增產大豆,一直期待對華出口增加。但如果中國轉向從美國進口,巴西產的供應過剩將加強,將對大豆的國際供求和行情造成影響。
余波還有可能波及日本。在美國的對華出口產品中,汽車占整體的8%。在中國,從以通關數據為準的2018年的進口車份額來看,美國進口約為21%。如果此次的協議推動美國汽車向中國的出口大幅增加,很有可能對居進口車份額手位的德國(28%)和日本(20%)產生影響,尤其是以高檔車為中心產生影響。
由于中國的報復性關稅的影響,來自美國的LNG進口量去年1~10月銳減至上年同期的7分之1以下。另一方面,澳大利亞產在同一期間增加25%。
根據此次協議,中國決定使2021年的能源進口額增至2017年的4倍。而液化天然氣(LNG)將成為核心。隨著對美國產的進口的恢復,中國對澳大利亞等的現貨采購減少的可能性很高。
美國的對華出口中還包括半導體和工業機械。美國將維持對華為技術等的禁運措施。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協議能否完全落實也存在不同看法。
中美簽署協議是自2018年7月關稅大戰爆發以來的首次。美國方面將在2月中旬左右,將2019年9月啟動的加征關稅第4輪(1200億美元)的關稅率從15%下調至7.5%。
屬于對象品類的服裝在加征關稅啟動之后,美國來自中國的進口減少26%,大幅下滑。成為受益者的是越南,2019年1~11月的進口額增加9%。此次的關稅僅小幅下調,也有不少觀點認為將服裝生產基地從中國遷往東南亞的供應鏈的調整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