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什么行業能全面衡量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那非機器人產業莫屬。
機器人產業因其高精尖技術的密集程度,被稱為“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不僅對各國工業革新意義重大,也是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重要切入點。
“未來三五十年,我們將迎來一次新的、更大更持久的紅利——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紅利。這次紅利將使我們中國從容地度過人口老齡化的挑戰。”近日,在以“世界之機,未來重器”為主題的2019中國機器人產業論壇上,主辦方代表、國泰創投集團董事長何澤平指出。
近年來,在政策、經濟和技術等多重因素相互疊加作用下,中國機器人產業迎來了一次發展熱潮。本次論壇,包括聲智科技、康力優藍和隨銳科技等一大批頗具發展潛力的機器人企業都受邀參加。
語言交互下的智能開放平臺
根據應用環境和技術特征,國際機器人聯盟把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其中,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在工業生產環境中,而服務機器人則主要集中在非制造業和服務業中。
數據顯示,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已超出全球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連續六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
同時,對于大眾消費者來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帶來的不僅是消費升級,還有新的挑戰和機遇,服務機器人正面對著一個廣闊的社會服務市場。
對于服務機器人來說,人工智能技術和機械工具的結合,使其具備了比傳統設備更強的自主性。對于利用AI技術鋪設計算機平臺底層架構,聲智科技CSO李智勇表示,AI技術品類分散,做機器人產品的公司一定需要有一個第三方系統。
“這就和做手機一樣不可能每個人都從頭做安卓,做電腦每個人從頭做windows一樣,在產業鏈條里需要這樣一個角色,把技術整合在一起。”李智勇說。
其實,對于某家機器人公司來說,很難憑借一己之力去完成針對某種場景的深入定制。行業語義和對話系統等專業內容需要長期的探索和實踐。通過平臺整合資源,形成開放式系統,才能圍繞具體的場景做深度開發,真正實現產品落地。
“面對整個新的智能語音交互浪潮,絕大多數設備都會從原來的功能性設備變成智能型設備,需要我們第三方來扮演服務提供商,讓對方的產品馬上具備智能的能力。”李智勇坦言。
據他介紹,語音交互核心是一個音箱和智能搭配的交互方式,它可以是一個媒介方式和工具,“相對于鍵盤、鼠標和觸屏,語音是一種更高級的人機交互方式”。
無論是PC時代的鍵鼠交互模式,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以觸屏為主的人機交互模式,都偏向于傳統的輸入輸出模式,語音交互則通過涵蓋了AI、大數據、深度學習等諸多技術的方式顛覆了這一傳統。
因此,語音交互技術競爭背后是新技術的全面較量。對于機器人在教育智能化應用場景來說,這恰恰是一種代表未來趨勢的交互方式。
多元化場景提供動力源
站在時代風口,觀察機器人產業鏈條全局會發現,產業鏈上游是芯片等核心元器件廠商,中游則是包括語音和圖像等技術的提供商,并延伸到設計、加工和品牌市場,占據著產業地圖中的技術和服務版塊。對于包括聲智科技在內地技術提供商來說,數據和算法是核心競爭力。
同時,中游的技術版塊沿產業鏈條繼續蔓延,從而通過各個流通環節與消費場景相連,由此實現產品的落地和迭代,并最終反向成為中上游的強力引擎。
強大的消費需求必然驅動產業的變革,也會催生技術的快速提升和成本下降。從剛性需求和使用頻次來說,商用、家用和教育領域已經成為服務機器人重要的需求動力源。
“現在的服務機器人面對窗口大廳,無論是展館導覽或者銀行里的理財問詢,包括酒店前臺管理,都可以替代一部分人工的工作。”康力優藍CMO趙博韜表示,另外一個很火的領域就是人工智能教育。
2019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人工智能作為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人工智能教育也對教學、學習方式和學生全面發展各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圍繞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我們提出了創造實驗室的想法。在這個實驗室里邊,基本上通過機器人來進行人工智能的學習,提供全人工智能集體融入、可視化編程的課程。”趙博韜分享到,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機器人教小朋友、青少年來學習人工智能,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礎知識,操作的方式,編程的內容和應用的方案。
據悉,康力優藍作為目前國內領先的機器人開發企業,產品搭載自主定制的機器人服務生態系統,立足于智能服務機器人市場,在產品及其服務上不斷改進和創新。
在趙博韜看來,機器人是一個智能技術的集合體,這么多的技術并不是某一家企業就能單獨全部解決的。
“現在不是一個單挑的時代,而是一個‘打群架’的時代。現在互聯網產業之所蓬勃發展,就是因為大家共同的數據量很大。”他說。
在他看來,機器人和手機一樣,也是線上線下、不同商業模式之間的聯絡平臺,并最終發展為物聯控制中心。“我們現在是人機互動,未來我們還要實現機器人之間的互動,即機機互聯。”
隨著中國人口紅利消失,服務機器人正越來越多地進入大眾生活。近年來,服務機器人市場成長動能顯著,已有廠商實現正向盈利。
數據顯示,2013-2018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復合增長率約為15%,整體行業都處于業態交融的狀態。趙博韜表示,目前機器人產業還處于1.0時代,本體還是以類人機器人為主,未來的市場規模巨大。
“在將來,產業不斷發生迭代,非類人形態機器人會有廣闊的市場。比如現在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家電等都帶有機器人的功能。”
核心部件國產化突圍
面對多樣化的場景應用和“機器換人”的時代演變,包括服務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在內的整體行業都表現出明顯的增長性。尤其是隨著中國工業轉型升級,整體行業對智能化和自動化設備需求越來越高。
據統計,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38.1萬臺。其中,中國以13.8萬臺的銷量一舉超過歐洲與美洲市場總和(11.24萬臺),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然而,在這近14萬臺工業機器人的銷量中,僅有25%來自本土品牌。在世界范圍內,以ABB、庫卡、發那科、安川為首的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仍然牢牢把持著全球50%的市場份額。
更重要的是,國內機器人產業尚未徹底扭轉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的局面,國產本體廠商生產成本不具優勢。因此,突破國外成熟機器人工業企業的重圍,滿足中國當下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是中國機器人產業和企業發展的應有之義。
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主要包括下游系統集成、中游本體制造和上游核心零部件。從市場規模來看,下游系統集成和中游本體的市場規模相對較大,國產化替代程度也相對較高。
“機器人操作系統一定是一個未來的方向,你很難想象,以后中國有那么多機器人,仍在用國外的系統。中國在這個領域有很大的期望。”隨銳科技CEO舒騁坦言。
他表示,從國家安全和科技崛起來考慮,中國都應該進行更加深度的布局,在科技領域實現國產化替代。
不少機器人產業從業者都反映他們看到的產業現狀:核心部件得靠進口、生產成本無法降低、批量化生產難以形成,只有極少數企業能實現某類組件的自主研發。在減速器、控制器尤其是伺服系統上,國內企業還與國際巨頭存在差距。
因此,實現核心零部件和底層布局的國產化,成為包括隨銳科技在內國產自主品牌的戰略重心。“我們在做底層布局的很多事情,比如說國產信息化的替代,國產的操作系統,國產的通用芯片,以及國產的防火墻,然后機器人的載體,這些我們都有在做。”舒騁說。
據介紹,隨銳科技的定位是人工智能和通信云運營層,“我們公司現在發展的主航道是人工智能和通信云,這兩個主航道可以相互打通”。
對于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突圍,他坦言,盡管中國的科技崛起一波三折,但產業發展絕不是封閉和隔離的,需要協作共贏,“現在的世界誰也離不開誰,科技領域尤其如此”。
助力未來科技生活
不管是技術突圍,還是場景應用,中國機器人產業都在持續探索中發展。可以想象,隨著技術的發展與智能化的深度探索,或許再過10年,我們就會生活在一個由機器人服務的社會中:工廠有工業機器人日夜不停生產制造,出行有自動駕駛汽車隨叫隨到并一路暢通,在家有家庭保姆照顧起居,生病有醫療機器人對癥下藥悉心照顧。
“人工智能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在算法的基礎上,再加上數據作為一種原材料,才有更多的場景應用。人工智能真正的行業應用除了C端之外,還有很多是在B端。”正如國泰創投集團副總裁吳雪秀所言,未來不管是大眾生活還是工業智造,機器人產業都將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面對這一現實,中國機器人產業正加緊戰略部署,在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中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推動技術進步和場景應用相融合。在國家政策支持、產學研聯動提高自主開發能力的基礎上,中國機器人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