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機器人第一股,新松機器人從2009年登入創業板以來,曾經很長時間受到資本的青睞與投資者的追捧,其市值曾一度逼近1000億元。但在智能制造大浪潮下,一批勇于在技術和產品創新的企業搶占了國內從機器人本體到應用的大部分增量市場,同時,國外的巨頭加快本地化,力爭保持原有市場份額。新松機器人正面臨著一個更加艱難的未來。
自帶無數光環
新松機器人,生來便有高貴的血統。
其名字源于紀念“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院士,而蔣院士是沈陽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是國家863自動化領域的首席科學家。
新松機器人作為從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孵化出來的,目前該所仍然是其大股東,持股比例占25.27%。
國有控股以及依托科研機構的特殊身份使新松機器人在政策支持上擁有更大的優勢,這一在政府補助方面得以體現。
2018年,國內一線機器人上市企業中,埃斯頓獲得政府補助2924.95萬元,新時達獲得政府補助3402.69萬元,拓斯達獲得政府補助1427.12萬元,而新松機器人獲得政府補貼高達1.12億元,超過前三家的總和。
根據新松機器人財報顯示,2014年至2018年,新松機器人合計獲得的政府補助約6.36億元,2015年至2017年其獲得補助數額是利潤總額的三成以上。
除了政府的支持外,新松機器人還帶著“中國機器人第一股”的光環,受到資本的青睞和加持。
2015年,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規劃”之后,同年十一月融資30億元,在市場的狂熱追捧下,其市值逼近千億元,一度超過了機器人巨頭安川和庫卡,在全球范圍內排進了行業前三,僅次于ABB和發那科。
然而,當年新松機器人扣非凈利僅有2.35億元,并且扣非凈利卻同比萎縮。
而今,與2015年市值巔峰相比,新松機器人的市值已跌近80%,曾經“機器人第一股”的光環已不在。
業績增長疲軟
作為AGV的先驅者,新松機器人是國內最早自主研發AGV的。根據統計,其市場保有量超過8000臺,占據國內市場70%的份額。在2009年,新松機器人成功研制出國內第一臺真空潔凈機器人,打破了國外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目前新松機器人依然是國內唯一的真空潔凈機器人供應商,占據了該品類50%以上的市場份額。
可以說,在某些特殊領域,新松機器人無愧于其“機器人第一股”的地位。
但在行業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新松機器人業績卻沒有隨之實現突破。
從2013年開始,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步入一個高速增長期,工業機器人需求增速穩定在每年30%左右,成為世界上工業機器人需求量最多的國家,但新松機器人的營收增速不僅沒有隨之增長,反而盡顯疲軟。
2013年開始,新松機器人營收增速開始出現下滑,并長期在20%左右徘徊,落后于市場需求增速。而代表主營業務能力的扣非凈利潤增速在2015年出現了負增長,當年新松機器人扣非凈利潤為2.35億元,同比下降9.06%。
從2018年的營收構成來看,工業機器人收入占比30.22%,物流與倉儲自動化成套裝備收入占比31.35%、自動化裝配與檢測生產線及系統集成收入占比26.59%、交通自動化系統收入占比11.71%,其他收入占比僅有0.13%。
而新松在對外宣傳的產品線中所提到的服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蛇形機器人、柔性機器人等新產品,沒有在其財報中體現。
研發投入上,2013年至2018年間,新松機器人的研發營收占比大致在3%至6%的區間徘徊,2017年開始研發投入占比略有提高。
作為同行,埃斯頓2016年至2018年研發投入占比分別12.13%、9.82%、11.49%。
相比較下,新松機器人在研發投入上稍顯吝嗇,作為一個技術驅動型企業,投入巨額資金不一定獲得成功,但沒有資金的投入,結果可想而知。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2018年,新松機器人2018年實現營收30.95億元,同比增長26.05%;扣非凈利3.61億元,同比增長23.18%;經營現金流量凈額為5462.74萬元,上年同期為-3.86億元,數據整體好轉。
打造自己的生態
發展至今,新松機器人主要業務為機器人本體及集成業務,并在積極拓展數字化工廠業務,其產品幾乎涉及到了機器人產業的方方面面,從起家的AGV、潔凈機器人,再到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新松的產品線幾乎覆蓋到了B端市場的所有類型。
除此之外,新松的產品中還有智能物流裝備、智能交通裝備、能源裝備、3D打印智能裝備等等,可以說是覆蓋了市面上先進制造領域所有的熱門項目。
縱觀工業機器人四大巨頭ABB、庫卡、發那科和安川電機,可以看到工業機器人企業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產業鏈一體化,提供從零部件到本體再到集成的智能制造體系。
從上述業務布局看,新松機器人更多的是在往橫向、下游應用發力。從成本方面考量,目前一個機器人的成本構成,大約35%是減速器,20%是伺服電機,15%是控制系統,本體加工的價值只占15%左右,其他的部分主要就是集成應用。
其中,核心關鍵零部件之一的減速器,目前全球75%的市場被日本的哈默納科和納博特斯克控制。
而新松機器人的高端減速器全部依賴進口,伺服電機與驅動器也主要靠進口,但中游機器人本體進入門檻比較低,競爭者越來越多。
在這種競爭環境下,價格戰越演越烈,報價越來越低,但關鍵零部件的價格卻居高不下。
反映在盈利能力上,新松機器人的毛利率從2014年的35.81%,下降到2018年的31.47%,而2019年一季度的毛利率僅有30.01%。
正是面對國內智能制造產業的變遷,新松正在謀劃并實施新的一輪戰略。
“新松未來要成為一個平臺型的公司,即是生產制造企業,又有創新產業,還有人才教育和金融投資。在這個平臺上,多個資源可以融合協同。未來,新松面對的將不是終端客戶,更多的會是中間客戶,為他們提供平臺支撐,從而為不同的企業,提供不同的服務、技術和產品。”新松集團總裁曲道奎日前表示。
在曲道奎看來,新松機器人致力于打造自己的生態系統,不再簡單地做一個機器人生產制造企業,更多的創新體現在軟件智能、數據和網絡上。
在智能制造浪潮下,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在機器人領域擁有優良基因的新松機器人最終選擇了一條平臺化道路,未來如何華麗轉身,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