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企業動態 > 資訊詳情

華為供應鏈的“關鍵先生”:臺積電

時間:2019-06-10

來源:投中網 萬珮

導語:臺積電是全世界最大的芯片制造企業,一度占有全球60%的市場份額,就如同空氣和水一樣,任何半導體企業都離不開它。

5月23日,臺積電再次申明,經過評估后認為出貨給華為海思并沒有違反國際貿易法規,將會持續出貨。

美國“封殺”華為的大背景之下,臺積電的支持態度相當于給華為吃下了“定心丸”,一位芯片行業資深人士表示,ARM、英特爾、高通、AMD、鎂光等企業終止合作,華為的危局都有可解的辦法,而臺積電卻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一旦斷供,可能危及華為的“備胎”計劃。

“臺積電是全世界最大的芯片制造企業,一度占有全球60%的市場份額,就如同空氣和水一樣,任何半導體企業都離不開它?!鄙鲜鲂酒袠I人士如此形容臺積電的行業地位。

臺積電成立于1987年,它開創了半導體代工模式,這一舉措的創新之處在于在臺積電之前,半導體企業是集設計與生產于一體的,二者并未分割開來。此外,臺積電在工藝水平、流程的標準化上對半導體行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臺積電開始,芯片代工分化成為了一個行業,同時也成就了英偉達等新一代芯片公司,讓它們能夠專注于設計,沒有生產的后顧之憂。

華為供應鏈的“關鍵先生”

臺積電是當今芯片代工領域當之無愧的“老大”,ICInsights數據顯示,臺積電在芯片代工市場的份額高達51.6%,第二名的三星份額僅為14%,被遠遠甩在身后。

大半的市場份額表明幾乎全球的半導體企業都離不開臺積電。大名鼎鼎的蘋果就是臺積電的第一大客戶,據2018年新浪科技報道,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表示,臺積電和蘋果的合作關系至少將再持續5年,預期明、后年的iPhoneA13、A14芯片,仍會由臺積電獨家供應,長期來看來,蘋果未來將越來越依賴臺積電。

對于華為來說一樣,臺積電是華為海思芯片的代工企業,一旦斷供,將危及華為的“備胎”計劃,原因在于華為并沒有除了臺積電以外更合適的選擇。

在芯片代加工行業里,唯一有實力與臺積電并駕齊驅的企業是三星,而不可忽視的是,華為和三星是商業上的對手,韓國亦為美國的盟友。在這種情況下,三星并不是那么可靠。

眼下,國內可接棒的企業唯有中芯國際,但其目前的技術和臺積電尚有差距。例證之一就是,臺積電已經能夠實現7納米芯片的量產,中芯國際只能完成14納米級,12納米工藝開發才剛剛進入客戶導入階段。這也就意味著,中芯國際的技術實力只能支持華為的中低端機型,不能滿足其高端機型的需求。

中芯國際2019年Q1財報顯示,營收為6.69億美元,毛利1.22億美元,毛利率為18.2%,凈利潤1230萬美元。同期臺積電為71億美元,毛利率41.3%,凈利潤19.34億美元。前者營收僅為后者的十分之一,毛利率更是大幅落后。

據臺媒《聯合早報》2017年報道,前臺積電董事長、CEO張忠謀曾表示,大陸業者可能還需好幾年時間才有機會達到臺積電的技術門檻,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沒有業者會出售自己所擁有的領先技術。

中芯國際的員工分析,如果華為選擇由中芯國際代工,無異于回到5年前。所以臺積電對于華為的態度將至關重要。

另一方法是自建工廠,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華為計劃在英國硅芯片行業中心劍橋城外建一座400人的芯片研發工廠。但自建工廠投入大且回報期長,從長遠來看是正確的戰略選擇,短期來說并不能解燃眉之急。

臺積電兩次回應會繼續供貨于華為。5月17日,臺積電方面稱,內部已建立一套完整系統,經初步評估后,應可符合出口管制規范,決定不改變對華為的出貨計劃,將繼續出貨華為;不過,后續仍將持續觀察與評估。23日,臺積電重申,內部有嚴格的盡職管控流程,經過評估后認為出貨給華為海思并沒有違返國際貿易法規,將會持續出貨。

《日經新聞》今年2月份的報道寫道,為了避開美國可能的禁售令,華為甚至已通知臺積電將部分晶圓生產線轉移至南京。

分析認為風險依然存在。美國政府規定,無論制造地是否在美國,所有銷售給華為的產品當中,涵蓋硬件、軟件等的美國技術含量不能超過25%。這一“25%”將決定臺積電能否繼續向華為供貨。

后續的變數在于美國政府是否會進一步要求把機臺設備算入其中——機臺設備單價高且以美商居多,如果把機臺算進去,很輕易就會跨過“25%”的門檻。再者,臺積電雖然是臺灣本土企業,但它的股東中不乏歐美財團的身影,荷資和美資控股達八成以上。

作為一家國際企業,臺積電顯然不會違反國際法規,更何況如果違背美國政府的意志,臺積電可能會面對美國的制裁,機臺、關鍵原材料、軟硬件等的取得都會受到影響。

據《經濟學人》報道,一位與臺灣有聯系的業內人士稱,美國官員正向臺積電施壓,要求其放棄第三大客戶華為。

此前有記者問如果美國進一步向臺積電試壓應當如何應對,任正非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只是說不要杞人憂天,“如果外面不屈服的人多了,后面跟著不屈服的人就更多了,我們不要太操心這些,畢竟沒有發生?!?/p>

臺積電與華為的淵源

臺積電與華為的合作由來已久,最早可以溯源到2000年。這時的臺積電為了謀求進一步發展,決定在全世界范圍內尋覓合作伙伴。

張忠謀對合作伙伴的要求是有高級工藝需求而且芯片需求量大,但是,能達到如此要求的企業并不多,當時臺積電在美國找到了賽靈思、NV等,在大陸發現了華為。

盡管當時的華為名氣不大且產品主要集中在安防、通信領域,張忠謀看中的是它日后的潛力。

在華為進軍手機領域并自研芯片之后,其和臺積電的合作愈發緊密。華為每一款高級芯片都會和臺積電提前三年研發。早在2015年,華為就和臺積電合作研發7nm工藝麒麟980,研發總金額超10億美元。

2016年,華為海思已與聯發科、NVIDIA給臺積電貢獻的營收相當,位列臺積電前五大客戶,其為臺積電提供的收入比例大約為5%。而在2013年,華為還僅是前十大客戶。

2018年9月,臺積電竹南先進封測廠建廠計劃展開環評,有消息稱華為海思更是被臺積電列入首波合作業者。

而在美國的施壓之下,華為不得不持續加快自研腳步,臺媒指出,這將使得臺積電直接受惠,明年將通吃華為晶圓代工訂單,華為也躍居臺積電的第二大客戶。另據供應鏈消息人士透露,臺積電已開始為高通和海思半導體生產5G調制解調器芯片。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安峰山在2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此前華為公布的供應商名單里面有不少臺灣企業,可以說華為取得的成就里面也有這些臺灣企業的貢獻。華為和臺灣的有關企業開展合作,有助于發揮企業間的互補優勢,實現強強聯合,為兩岸經濟共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歷史進程中的臺積電

臺積電創立于1978年,它的歷史意義在于開創了半導體代工模式。而在當時,都是從設計、制造到封裝的垂直整合制造模式。英特爾、三星都是自己設計、生產芯片,并且自己完成芯片測試與封裝。

在行業混沌初開之時,一家企業可以面面俱到,兼顧產業鏈上下游,但當市場越來越大時,行業需要更加精細的分工,特別是很多芯片設計初創企業并沒有經濟實力自建工廠時,半導體代工模式的優勢就此凸顯出來。

即使在后人看來臺積電迎合了行業的大趨勢,但是由于史無前例,當張忠謀提出這個想法時,并沒有多少人看好。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如何解決龐大的資金問題、如何和巨頭英特爾競爭、這一模式是否有市場等問題都懸而未決,所以張忠謀找錢的道路是曲折的,他曾寫信給索尼、三菱等半導體公司,均遭到拒絕。

最后是政府拋來了橄欖枝,5個投資方中有3個是政府直接要求入股的,“當時并沒有太多人看好只做芯片加工的生意。民國政府可能是當時最支持我的人,但他們也并不太理解,只是愿意投資我試一試,“張忠謀曾回憶到。

拿到錢后日子也不好過,在創立之初,半導體行業正處在蕭條時期,本來代工的商業模式就不受認可,這時候的臺積電步履維艱,只有少量訂單,常?!俺粤诉@頓沒下頓”。

轉機在于英特爾的認證。張忠謀找到了有私交的英特爾總經理格魯夫請到臺灣對臺積電進行認證,與英特爾在商業上“建交”。

英特爾的認證相當于打開世界大門的一把鑰匙。剛好在90年代的北美,博通、英偉達、Marvell等新型半導體公司陸續創立。它們長于設計,而缺乏資金解決生產問題,這把鑰匙讓臺積電拿到了不少訂單。

1998年,英偉達和臺積電達成了戰略合作,英偉達將所有的圖形加速顯卡訂單都交由臺積電代工。很多設計類的初創企業也同樣選擇了臺積電。

在這一時期,英偉達和臺積電完成了共同成長。臺積電多年以來的銷售平均復合增長率達到74%,張忠謀將之稱為奇跡性的增長。

對于英偉達來說,和臺積電的合作帶來了幾乎每年70%的復合增長率。英偉達CEO黃仁勛曾半開玩笑說:“如果等我自己建廠生產GPU芯片,我現在可能就是一個守著幾千萬美元的公司,做個安逸的CEO?!?/p>

1997年,張忠謀將臺積電送到了美國紐交所上市,當年實現13億美元營收,凈利潤5.35億美元。

在臺積電成立的三十年中,它經歷過被英特爾等巨頭和中芯國際等后起之秀的挑戰,曾經一度陷入低谷,也達到過無限的高光時刻,在2017年的春天,市值一度超過英特爾。

如今的臺積電依然被稱為“臺灣之光”屹立不倒,足以見到這家企業的魅力所在,總結起來,臺積電的價值在于兩點,一是將芯片代工變成了一件專業的事情,提升了芯片生產的效率和專業度;二是降低了半導體行業的門檻,使得行業涌現出了一大批具備設計能力但沒有生產能力的創新性企業。

競爭論大師波特認為,沒有臺積電,不會有許多設計企業的誕生,也不會有許多面向應用的群體誕生。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