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中國落后就要挨打;現在,中國落后就要被掐脖子、被制裁。2019年5月10日中美貿易戰再次爆發,處于風口浪尖的華為,成為中美“芯片戰”中美方對正在崛起的中國高科技產業,進行精神打擊與制裁的典型例子。在現代科技中,半導體芯片技術幾乎是所有現代技術的基礎,廣泛應用于通信、運輸、醫療保健、商業及國家安全。近幾年,國產替代芯片覺醒不斷發力,前景光明。但據相關調查,芯片領域人才缺口巨大,人才擴張是下一步國產芯片產業騰飛的關鍵,中國芯的替代升級,迎來艱巨的人才攻堅戰。
國內芯片進口空間依然很大
自中興事件的發生后,令國內認識到芯片領域核心科技自主把握的重要性。此次美國對華為的制裁,一系列的斷供”聲音“,讓國人為華為不禁捏了一把汗,更對中國敲響了一次警鐘,自主創新把握核心技術,才是國家仰頭挺胸前進的重要保障。但是不難發現,我國芯片行業與國外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很多芯片與技術仍依賴進口,受制于國外。
據中國半導體協會與國家統計局統計,2015年中國芯片進口額超2000億美元,超越了原油和大宗商品,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商品,2017年更是達到了2601億美元。2018年,中國進口芯片總金額高達3120.58億美元,而中國大陸芯片設計行業營收只有2577億人民幣,約占進口芯片總金額的13%,自給率不到20%,中國芯片需求仍嚴重依賴國外進口。
顯然,國內雖已逐漸意識到芯片自主研發的重要性,但與國外相比起步較晚,再來投入占比巨大,芯片研發一代比一代難,很多企業長期依賴進口,形成穩定的發展局面。在未來一段時間,國內芯片進口的空間依然很大。
海思結束無芯之痛,國產芯片替代成長發力
在中國芯片長期依賴進口的局勢下,此次中美貿易戰的隱藏主題無非就是中美的芯片戰,華為作為國內芯片領頭羊企業,自然成為美國的重點施壓對象。但華為從沒有怯懦,坦然面對一次又一次狂風暴雨的根本原因就是自主把握核心技術。從任正非的央視采訪來看,這位老人以開闊的心胸面對國際貿易,重視合作,同時也有獨立自強的本事。
細究華為來看,海思才是其”利劍“。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集邦咨詢最新《中國半導體產業深度分析報告》指出,2018年中國IC設計產業產值達人民幣2515億元,年增近23%。以營收排名來看,中國IC設計前三大企業為海思、紫光展銳與北京豪威。海思2018年營收或在503億元左右,增長30%,排名國內第一名,收入份額占到國內五分之一,海思的增長速度排在全球的首位。2018年9月2日,華為在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期間發布了全球首款7納米制程人工智能(AI)手機芯片“麒麟980”,拿下了全球六項世界第一。最近幾年,華為擺脫了無芯之痛,同時,也成了美國的“眼中釘”。
目前,國內馬云、雷軍、董明珠等企業家紛紛意識到自主研發的重要性,投入芯片研究,力圖擺脫國外企業對中國企業的壟斷和控制。百度、華為、寒武紀、地平線等多家企業發布終端或云端AI處理器芯片,也顯示了中國IC設計企業整體技術實力的穩步提升。國產芯片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在不斷發力,未來可期。
國產芯片宣示主權,迎來人才攻堅戰
人才是國家科技強大的基礎,是創新的基石,無論是打好這場中美貿易戰,還是往后的中國科技發展,都離不開人才這把”利劍“。然而當下芯片領域人才缺失和流失卻是一大現象難題。
最近,因為中美貿易戰,美國打壓華為引發的各種消息頻繁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5月28日,一個“我國芯片人才缺口超30萬“的話題登上熱搜,北京青年報芯片人才數據惹人注目。據北京青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缺口為32萬人。由此可見,在國內芯片設計的人才缺口非常巨大。據某招聘網站數據顯示,十年經驗芯片人才平均工資19550元,僅為軟件類人才薪資的一半。有業內人士表示,與軟件行業相比,芯片設計行業學習占用時間很長,既辛苦又費腦子,出錯成本很高。所以資深芯片設計工程師很稀少,由于行業環境及待遇低導致大量人才流失。
不難發現,這些現象與我國芯片領域主要從事中低端制造,進口依賴性強的產業結構也有很大關系,行業缺乏相應的競爭力,薪資待遇自然低。
日前,任正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國外企業的人才理念時指出,對于優秀的人才,企業應改正畢業招來即用的觀念,而是在其求學期間就給予實習機會,進行針對性培養甚至早發offer。同時,國內應重視高校培養人才與企業相融合,為企業輸送大量實踐型人才,縮小學生進入社會崗位的學習適應時間;并且企業還應提高芯片設計領域的薪資待遇,重視人才的培養與保留。
總之,中國想在高科技領域宣示主權,擺脫壟斷與制裁,唯有走科技自立的道路。雖然,國產芯片已經開始覺醒發力,但我國芯片向高端領域轉型與人才培養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