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中美貿易摩擦以及華為事件的升溫,不少通信電子板塊的關聯企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些影響,股價出現了劇烈的波動。對此部分行業公司也開始積極主動地站出來,組織投資者交流會議,解答事件對公司的影響。
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企業立訊精密,就于近日召開了投資者電話交流會議,解答了貿易摩擦對公司業務的影響,并從供應商角度探討了公司對華為事件的看法。
公開信息顯示,立訊精密是一家專注于連接線、連接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制造業公司,產品主要應用于3C、汽車和醫療等領域,系華為公司連接器的重要供應商,位列華為92家核心供應商名錄之中。
現有稅收調整力度對立訊精密影響不大
對于美方提稅對公司的影響,立訊精密董事長表示,目前很多和立訊生態類似的供應商都沒有受到影響,因為早在去年的產能轉移,個別產品與客戶的定價協商,就已基本解決征稅帶來的影響。
立訊精密董事長向投資者解釋到,對于立訊精密而言,受2000億美金征稅影響的產品線比例相對少,去年不到2億美金營收,且必要時立訊精密也會將增加影響的產品繼續轉移越南或其他國家,量相對還是比較少的。此外,關稅調整對每個產業生態影響不一樣,立訊精密目前受此影響較小,主要是一些高端測試設備受影響,材料方面影響較少。
不過,對于美方未來如果持續增加關稅,立訊精密董事長也表達出了自己的擔憂,未來美方如果還有3000億美金商品加增關稅的話,公司還是會面臨一些挑戰。當然這主要是同業共進的問題:當同業都在同一區域提供服務的時候,大家都不會在短期之內受到困擾,但長期如何通過產能調整進行消化是需要關心的。如果大家都在同一區域,那么大家會同步做一些調整,短期的影響會由品牌客戶和市場消化,不至于轉稼供應鏈,但中長期供應鏈還是會將受影響的產能(主要是系統級的產品)作轉移。
從供應商角度看華為事件
對于近期市場比較關注的華為事件,立訊精密董事長表示,自己并不能代表華為和大家分享,但可以從供應鏈的角度來解答下這個問題。據公司方面介紹,立訊精密在華為這邊的供貨規模,預計今年全年占公司總營收的5%左右,即上半年不到5%,下半年超過5%。
立訊精密董事長告訴投資者,公司現在服務華為有兩部分,華技(通信業務)和終端。通信方面,供應鏈和華為早已做了比較充足的準備,因此他認為受影響程度比較小。
他表示無論是立訊精密還是相關的同業,都和華為在幾年前就已充分合作,華技的Leadtime比較長,無論是供應鏈還是華技術自己,大家都有比較多的準備時間。而終端的Leadtime比較短,因為產能的問題,應該會有兩三個月的時間讓大家做產能調整,有些廠商可能會調整產能因應短期波動的需求,但總體來看影響的時間應該比較短。
立訊精密董事長認為,華為是一家有遠見的公司,無論是產品技術,還是風險防護。其產品供應鏈的本土化運作,是他們的歷史使命,有無貿易摩擦都會推進下去。因此華為在相關產品替代和儲備方面,應該是會做一些未雨綢繆的準備。
零組件供應鏈沒有迫切轉出去的需求
在投資者問答環節,大家主要圍繞供應鏈相關公司產能對外轉移問題進行了討論。據公司介紹,立訊精密在越南工廠的產能利用率約為80%,第二個工程預計也將于今年底完成基礎建設,明年一二季度的樣子就可以投入使用;印度工廠方面,預計也將在今年投入營運。
立訊精密方面表示,公司在海外方面建廠,更多的還是擴產的需求,產能轉移方面的準備約摸僅有三成。另外,公司方面認為,出口關稅針對的是終端的產品。但還有很多零組件廠商,比如立訊精密在做的馬達,天線,無線充電等,都可以在國內生產,再運到對應的組裝廠。因此大部分零組件廠還是會把產能留在原來的制造基地,畢竟要從零開始建設一個零組件廠,到完整覆蓋一個產品線,需要三五年的時間,這是不容易的。
對于海外布局的主要區域越南和印度的優劣勢。立訊精密認為,雖然越南和印度的人工成本便宜,但是把中國成熟產能搬到海外,會多一道培養的成本。以往經驗看,大概有一到兩年的時間培養,這需要和客戶一起消化。長久來看,越南和印度的運營成本,對于大批量生產的產品還是有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