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文我們所說,OT界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大部分都有著特定的應用環境。有些是基于某(幾)個品牌的自動化架構的,有些是用于某些專屬行業領域的,還有些則可能僅僅局限于系統縱深的某個層級(如:偏向軟件、側重網絡或靠近設備端...等等),它們在橫向與縱向的可擴展性和兼容性上往往做得都比較保守,相互不支持競品設備、不開放數據接口、使用專屬協議...等排他現象十分常見。
這就使得那些具備行業知識背景的系統集成商和設備制造商,總是不得不在系統的集成或升級的過程中,為了數據鏈路的暢通,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成本,并且隨著系統越來越龐大,這些成本將會是以幾何級數增長的;于是,這些專屬領域開發出來的信息化應用,往往會因為其架構的封閉性,只能作為定制化方案推廣到極為有限的企業用戶端。
其結果顯而易見,由于開發成本無法被攤薄,售賣頻次始終無法提高,他們的業務模式只能是逐利于更大的工程項目,而非基于模塊化產品和標準服務的薄利多銷,其技術在業內普及的難度自然也就越來越大了。
不難看出,這其中的關鍵環節其實在于:
如何能夠降低系統中每單位數據量所需投入的網絡建構成本。
¥/GB
而要做到這一點,工業領域的信息化系統就必須在其各個層面開放通訊協議和數據接口,兼容盡可能多類型的設備、應用或子系統,讓各類專業的信息化應用套件,例如:OEE報表、預防性維護、能耗監控、廠區物流、工程巡檢、故障診斷、設備日志...等等,能夠僅通過簡單的配置操作,方便自如的接入其中,而不再受限于設備品牌、網絡協議、軟件版本...等諸多方面的“人為障礙”。
這樣,系統集成商的角色就將從原來以較長的時間周期向少數用戶交付幾個定制化項目,轉變成高頻次為市場提供模塊化的標準產品和服務套件,然后隨著巨大的用戶基數所帶來的開發/迭代成本的分攤和降低,它們在企業用戶端的推廣就會較以往順暢很多。
當然,這也同時意味著,傳統OT品牌的業務角色,將可能因為信息化進程中任務分工的調整而發生轉變。當前端(應用端)受到競爭沖擊時,如何對現有業務進行調整和切割,對它們中的大多數來說都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所以,盡管從目前看,傳統OT界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包括:自動化系統和工業軟件...等等,的確是有朝這個更加開放的方向演進的趨勢的(這個從近期的一些合資、并購事件和業內正在或將要推廣的技術標準就能看得出來),但總的來說,步調還是太慢了。老實說,要讓各家就具體的數據接口在應用模型的層面達成一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難怪不少人對OPCUATSN的發展前景會表現出各種不屑與懷疑的態度,有的甚至稱“廠商們表面上支持合作,實際上其實是各懷鬼胎的,猶如巴比倫通天塔...”。話雖然糙了些,但如果大家看下現在都是哪些品牌在為OPCUATSN搖旗吶喊,以及主流自動化和軟件公司各行其道的調調,就會知道,要在短期內通過OT系統之間接口協議的統一,打造一個相對開放的工業信息化系統,基本上是不太現實的。
而如果試著站在制造業全局的視角去觀察,就會發現,這哪是一個技術范疇的問題喲,行業生態的重塑才應該是其中的重點嘛。產業升級所需要的信息化解決方案,也肯定不可能只停留在技術規范和協議標準上吧,如何擺脫傳統OT技術體系的束縛,建立更加廣泛的互通合作機制,才是工業物聯網(IIoT)應該設定的發展方向。
圖片資源:Advantech
以上內容純屬作者本人觀點,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