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把早晨寫的補充了一下
晚上睡得早,就會醒來早—這是有一段時日的事情了,九點就給睡著了,因此,3點就醒來一下,對于經常睡眠不好的我來說,現在這種場景最易于打發,拿起一本書看一會就會睡著,而不是像以前,總是焦慮在怎么才能睡著。
希阿榮博堪布的《次第花開》真的是一本好書,看著看著,突然有些感悟,想到了這個標題,不是說覺得自己不平凡,而是最近讀佛教的書籍會發現,大部分時刻,每個人都把自己放大了,才會帶來很多生活中的煩惱,其實,謙卑就是一種很好的認知道路。
貪嗔癡慢疑
《金剛經》中講“思惑”,思惑即是“貪嗔癡慢疑”,記得年初開始看這本經典之作時非常難以理解,對于工科人而言,讀這種書實在是跨界太大,因為有些焦慮癥狀,因此在出差的路上需要通過講話來轉移注意力,我就和同事聊到讀佛教書的話題。人在給別人講自己的想法時刻最容易激發靈感,我就以股票之操作來解釋“貪心”對我們的影響,《交易心理分析》一書里講到股票操作大部分人因為“貪婪與恐懼”引發對股票的正確判斷,這也即是金剛經所說的“本心”即智慧,因為你被貪心和驚懼所左右,你就會偏離你對事物的本源判斷。
佛教認為人的痛苦來自“我執”和“法執”,這個世界其實沒有人覺得自己是普通的,而所有人的行為表現就是要突出“不同”的,人們不能容忍自己的“平凡”,也不能容忍自己被“怠慢”,總歸是以自我為中心思考世界的人和事。這使得我們難以平和的對待他人,也無法有效的與人溝通,因為我們沒有耐心聽完別人的解釋,也沒有慈悲之心對待他人的艱難,而另一方面,我們又在意自己是否受到正確的禮遇,也會覺得他人對自己的嫉妒。
凡此種種,使得我們充滿了焦慮、混亂與難以平靜,人與人之間充滿著對抗、不滿、爭執、憤懣,種種影響我們正確與人相處的障礙,記得在高中的時候讀過一本非常經典的書--《少年維特的煩惱》,這這本書的第二頁有一句話我印象深刻,一直沒有忘記,作者歌德寫道“我再次發現誤解與成見,往往會在世界上鑄成比詭詐與惡意更多的過錯,至少可以肯定,后兩者要罕見一些”。
讀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的,非常經典的翻譯
以前寫過《不要相信陰謀論》,因為世界上很多的事情都是我們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揣測,以我們的思維局限想當然的認為事件背后的真相,并作出自以為是的解釋,事實上就像一個流傳的雞湯文所說的“你覺得我給了他三顆糖,才給了你一顆,你卻不知道他曾經給過我五顆糖”—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誤解,并輕松造成了成見。
不是平常人,何來平常心?
人們經常說“平常心”,但是,大部分時候每個人都不愿意把自己視作一個“平常人”,覺得自己被委屈了,就像《終身成長》一書對思維模式所描繪的,越是固定型思維的人越會對自己的評估高于群體的評估,我的一些朋友像我談起他們的感受,經常會發現年底考評時候,越是工作一般的人對自己的評分越高,而工作努力的那些人卻對自己評分一般。
人很容易進入自我的狀態,一旦我們進入“我執”我們就會產生非常多的煩惱與痛苦之中,讓我們失去對事物的正確判斷,這是問題的關鍵—對事物的正確判斷。
大部分人都會陷入“認知局限”—就像一個洋洋自得于貪小便宜的人,他完全無法認知自己貪小便宜這種行為失去的可能是更多的機會,因為這種行為被認為是“不可信任”的人。這個小例子只是想說沒有人認為自己是簡單的,愛貪小便宜的人會覺得自己很“精明”,反倒會洋洋自得,他也沒有覺得自己平凡,即使在他人眼里他的行為何等不堪。
就像人們對“守時”的認知一樣,其實,在所有你贏得信任的行為里,守時是最簡單最容易實現的,也最直觀體現一個人的靠譜程度的,但是,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反倒怪責他人苛刻,因為把自己看得太重,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時間。
做個普通人
其實沒有人在乎你—你可以表現的多么勤奮和善于表達,結果在職場可能更為重要,有些人不花費時間在工作上,卻經常花費時間在所謂的關系處理、表現的勤奮努力上。在形式上花費功夫卻不愿意真心思考工作的精進。對自己說話非常謹慎,或者表現各種姿態,然而,其實,你要知道根本沒有人真的在乎你,就是你想多了。就像在一個會場里你覺得你何等的重要,然而,這個世界上比你重要的人有很多。
當你愿意做個普通人,你會有非常多的好處,你不需要把自己看的那么重,你就會失去貪心、癡心、傲慢、猜忌等,沒有這些執念,你就會真正的看清周邊,看清世事。
能做個普通人—你才不簡單
曾經看過李嘉誠的日常接人待物介紹,此人何等之謙恭與周邊的人相處,即使在一個酒會,以他之名望身家何等閃耀,但這位李嘉誠先生總是掏出名片畢恭畢敬給每位并請多多指教,我當然是沒有見過如此場面,也未經驗證不好評判,但是,我的確遇到過非常隨意的富豪和你聊起家常就像鄰家兄長,其實,我當時的想法就是“這樣的人,我有好事一定會想到他”,就像李嘉誠先生如此謙卑待人,那人家總會想著李先生的好,如果你對人傲慢,那些有好事的時候優選的對象通常不會是你。
顯然,這也并不難理解,人總歸喜歡與尊重自己的人相處,因此,你要記得尊重別人,學會做一個普通人,就是得要把自己看得低,對很多人這非易事。
對于那些成功的人而言,這反倒更為容易,因為正是因為如此,才能獲得人生之成功,才會有人幫助你。
一個人怎么做到普通
你必須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感受到人類的渺小,并且清晰的認識自己不過滄海一粟的時候,當你覺得自己渺小的時候,你才會生出敬畏之心,也才會有平靜,你才會真的認知這個世界。
記得02年的時候,我從原來的公司離開,年輕氣盛的我有很多抱怨不滿,我突然想到了什么走到了天主堂,與一位修士聊了一個下午,這個修士最后離開時候跟我講“若我們謙卑入世,則得平安喜樂”。就在他說這句話一瞬間,我突然覺得好像什么樣的郁悶煩惱都沒有了。
佛教說的就是“觀照自己的內心”,貪心生起、傲慢生起的時候觀照自己“我正在生氣”、“我貪念正起”,修行即是不斷去反省、去破除執念、去除煩惱,才能突破這些包裹我們對事物、對人的正確認識,進而得到“智慧”—正確的道路,正確的方法。
普通并非意味著平庸
記得1992年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出版,我的父親據他自己說是第一個咸陽買到此套書的人,因為新華書店售書排隊他排第一個,他給我解讀這本書說過“平凡的世界里也有不平凡的人”—因為你不放棄對理想的執著,即或你的境遇并非成功者,就如同孫少平即便最終也不過一個煤炭工人,然而他的執著依然讓人們覺得他的不平凡。
《平凡的世界》1992年第一版是綠色封面三本一套
其實,做個普通的人與不平凡并非矛盾,正確的認知自己,正確的看待生活、周邊的事務,用一種普通人的心而非執念于自我,那么你就能真正看透事物的本質,也能很好的與人相處,得到人們的信任,獲得更大的自由空間。
精確的描述自己的想法也并非易事,只是讀書中有些感悟,隨筆寫下來—后續可以繼續寫的更深入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