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德國工業4.0是全球工業學習的榜樣,中國的90%以上的工廠老板都把德國工業4.0奉為神明。最近幾年中國大量的考察團都前往德國漢諾威展學習德國工業模式,乃在我國很多機構協會都借助工業4.0的模式進行對我過工業企業進行改造,更是大量的工廠參考德國模式采購大量的德國設備和軟件。誠然的確先進的設備和軟件的確給部分工廠帶來了效率提升,但是今天深入德國去觀察德國的工業現狀,德國工業不僅不是我們想象的如日中天,更是陷入的困境……
一、慘淡的德國工業4.0
來自參考消息的報道:德國官方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作為經濟發展的“頂梁柱”,德國工業目前處境不佳,來自國外的訂單越來越少。甚至有專家稱目前下行走勢好比“自由落體”。對此,一些專家把希望寄托在中國的經濟刺激政策上。
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4月4日報道,有關德國經濟未來發展走勢的擔憂在工業不景氣的背景下愈發濃厚。嚴重依賴出口的德國工業今年2月經歷了兩年多以來最大的下滑,原因主要是國外訂單數額的大幅度下降。德國聯邦經濟部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德國工業界的訂單總量與前一個月相比下降了4.2%。
路透社之前采訪的專家則原本預測德國工業界今年2月的訂單總量會提升0.3%。而在今年1月,工業界的訂單就下降了2.1%。聯邦經濟部表示:“在接下來幾個月里,尤其是國外需求的疲軟會讓德國工業界的發展前景繼續讓人無法樂觀。”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包括世界經濟的走勢、貿易爭端和英國脫歐。
▲德國工業不景氣引發人們對德國經濟前景的擔憂。圖為梅賽德斯-奔馳工廠的一條生產線。(法新社)
二、沒有市場經濟,再智能的工業也是廢鐵
德國德卡銀行的安德烈亞斯·朔伊爾勒表述:“最新公布的數據十分令人失望。全球經濟的走勢再次拖累德國工業。全球經濟目前處于大幅度轉向的狀態,其驅動力主要來自亞洲地區。”
曾經德國工業的主要訂單來自英國市場,英國脫歐對德國工業的市場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再去分析德國的工業特性幾個特點:
1、基礎工業占比較高
汽車、機械制造、化工醫藥和電子電氣是德國的支柱行業。這些行業都是基礎行業,生產周期長,穩定性要求高,雖然德國的生產設備和軟件特別現金,生產效率很高。但是缺點也很明顯,一旦市場快速變化,訂單下降,或者產品變化,那么基礎工業的規模成本優勢就不明顯了,反而更有可能造成庫存積壓或設備閑置。
2、互聯網化程度低,帶來的硬傷
德國工業的智能化,無人工廠主要是體現在生產環節,德國的互聯網化程度低,特別是工業企業的互聯網平臺基本停留在網站宣傳環節。又加上德國產品消費主要在全球,德國本身的人口基數比較小。像中國通過互聯網平臺收集用戶消費行為數據,結合行業大數據和生產數據進行預測消費偏向,這方面的能力太差了,德國工業的生產預測基本是停留在訂單預測分析,很少有大數據的未知模糊預測。
3、德國的人口紅利消失殆盡
中國工業化之所以這幾年突飛猛進,除了智能化政策支持化,更大的核心在中國工業本身的特點,中國的工業化產業鏈比較完善,除了部分芯片科技依賴美國,基礎工業核心部件依賴德國,產業鏈中從研發、生產、營銷、服務、市場等在中國都有完整的產業鏈伙伴,就是在中國生產一個產品都有最好的協作商,而且本地化協作成本非常低。同時還有一個中國的人口紅利,帶來的巨大消費市場,特別是中國布局的一帶一路和非洲扶持計劃更是讓中國的工業生產出來的消費品可以銷往全球。人工紅利帶來的巨大消費市場,讓中國工業的規模效應可以發揮到極致。
三、誰能拯救德國工業?專家:中國!
給德國工業界帶來轉機希望的應該是中國的發展狀況。VP銀行首席經濟師托馬斯·吉策爾表示:“目前訂單的情況明顯預示著經濟下滑的趨勢。這一趨勢會持續多久,主要取決于中國推出的經濟刺激政策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夠給歐洲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
報道指出,中國已經宣布降低增值稅,并計劃向基礎設施領域投入大量的資金,同時中國也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德國工業的訂單現在除了中國能給與支持,估計很難再找到其他突破。
四、反思德國工業4.0
德國工業的現狀給piapia打臉一些資深老專家,記得4年前我在一次演講時候就表達一個觀點:工業4.0的本質是消費數據驅動制造業,而不是簡單的機器人+軟件的戰略,生產的環節的高度智能化如果不能匹配市場用戶的快速變化,不帶不會帶來企業整理效益的提升,有時候可能成為了企業衰亡的加速器。企業智能制造的本質:更好的產品,更好的服務,更好的用戶體驗,更高的運營效率。制造產品不是智能制造,制造出用戶需求的商業智慧,才是真正的智能制造!
中國特色,雖然很多人覺得有點自我,但是從實際出發,研究問題,尋找本質,再借鑒外國的先進模式,從改革開發講到現在,可惜聽進去、聽得懂的人不多。前有工業4.0,今有人工智能,中國都需求自己的模式,每個地區,每個行業,每個企業,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智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