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制造業轉型升級 需高度警惕人口紅利衰減帶來的挑戰?

時間:2019-04-09

來源: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 王夙

導語:推動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既需要人力資源以提供智力支撐,也需要龐大人口基數提供市場支撐。因此需要謹防中國人口增長的衰減對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消極影響。

■推動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既需要人力資源以提供智力支撐,也需要龐大人口基數提供市場支撐。因此需要謹防中國人口增長的衰減對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消極影響。

■人口減少導致部分制造業產品需求市場萎縮,倒逼產能過剩,削弱產業升級動因。對此,各行業要"因地制宜"地挖掘被服務對象的潛在需求,延長原有產業服務提供的前后鏈條,即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

隨著"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人口問題被熱議。但是,人口紅利衰減更多是作為社會問題被關注,而產業界似乎只是接受和等待。實際上,2003年出現的"民工荒"就已經預示了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的結束。近期,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企業紛紛抬高"搶人"價碼,讓中小企業不堪重負,其背后原因就是人口紅利消耗殆盡。轉型升級,人才為本;沒有人口,哪有人才?

人口負增長阻礙制造業轉型升級

中國目前的生育率已在全球主要國家中排名倒數。根據《人口和社會發展報告2014》顯示,我國已進入世界低生育率國家行列。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大陸地區的生育率僅有1.18。這個數字意味著平均每100對夫妻即200個人,僅誕生118名后代。中國大陸的生育率甚至低于眾所周知的日本。

如果保持目前人口繁衍態勢不變,中國人口數量將在未來急劇縮減。根據聯合國人口署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以1.18的生育率為參照,如果以每十年為一個周期,中國的人口規模將在未來數十年里急劇縮小。到2166年將跌至1億人,到2216年,中國大陸人口僅有0.4億人。

我國要促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應當從"供、需"兩端同時發力。在"供"端,制造業轉型升級主要依靠創新驅動,為此要確保創新活動所必需的智力資源。在"需"端,要培育出一個對先進制造業技術有重大需求、能夠持續刺激鼓勵研發活動的繁榮市場。人口的規模從"供、需"兩端深刻影響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目前逐漸萎縮的人口規模無法支撐制造業轉型升級所需的智力基數。制造業轉型升級有賴于創新活動,創新活動有賴于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固然可以通過高等教育來批量培養,但前提是必須要有足夠大的人口基數以供從中選拔。即使不斷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單位人口規模能培養出的創新人才數量也是有上限的。此外,人才最具創新能力的年齡段集中于30——40歲期間,1950年以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取得研究成果時的平均年齡在37.1歲,過了這個階段,人才的創新能力會逐漸衰退。因此,無論是從選拔率還是年齡段考慮,都需要維持足夠規模的人口基數。日漸萎縮的人口基數使創新人才的選拔培養成為"無源之水"。這種人口基數對創新活動的效應可以以日本近年來專利數的變化為例。日本一直是創新大國,具有優質的高等教育。但是在單位規模人口的創新能力幾乎達到極限后,隨著人口數量的縮減,作為創新成果重要表現形式的專利數量也在減少。

衰退的人口基數倒逼部分制造業產能呈現"過剩"狀態,消弭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人口數量衰退直接壓縮整個國家對基礎設施的數量需求,包括水利、電力、交通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都會過剩,比如高鐵的建設工程可能會放緩。國內市場不再需要、也無法滿足部分強大制造業的發展需求了。如果僅靠政府強力扶持而無足夠的市場刺激,許多重大高端裝備技術缺乏升級的后勁。

從供需兩端應對挑戰

如何應對人口紅利衰減帶來的挑戰?

在產業轉型升級的"供"端,要引導"產學研"充分利用新一輪科技革命趨勢輔助創新活動。現階段,單個創新主體受限于生理(年齡等)、知識儲備(高等教育質量)等因素,自身的創新峰值難有質的提高。不過,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發酵,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蓬勃興起,這些新技術及其具體應用產物或許能夠為創新活動增添動力,產業主管部門應當鼓勵引導各具體產業從新科技中探索有助于本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路徑。

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需"端,要把可能因為人口減少形成的"橫向過剩產能"轉化成"縱向需求產能"。人口減少導致部分制造業產品需求市場萎縮,倒逼產能過剩,削弱產業升級動因。對此,各行業要"因地制宜"地挖掘被服務對象的潛在需求,延長原有產業服務提供的前后鏈條,即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提升與單個市場主體交易所需的產能,從而放大單位基數交易的收益。

"產學政研"各界要針對人口減少對具體產業類別轉型升級的具體影響進行預估。人口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也產生產業效應。但是人口減少對不同產業的效應"正負""大小"不一,各產業宜提前進行"摸底"和估算,好未雨綢繆。計生部門要繼續調整和完善生育政策,而產業、科技部門要通過落實《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等下大氣力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創新能力,實現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變。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