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推動我國制造業升級發展,我國確立了制造強國戰略,《中國制造2025》作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提出要重點發展十大領域,機器人作為其中之一深受重視。而上行下效,隨著全國各省陸續給予機器人政策關注,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也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我國各大省市機器人產業相關政策補貼一覽
自2014年以來,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和增速就持續增長,連續六年成為全球最大需求和應用市場。同時,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的應用潛力不斷爆發,相關技術迎來突破,企業資本爭相加碼,產業發展呈現出繁榮向上姿態。
不過,市場火熱的背后,技術研發實力薄弱、產品質量低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也成為我國產業發展之殤。而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資本的不足,在高投入的研發需求之下,單靠企業自身的資金往往難以滿足。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的政策紅利和補貼就顯得尤為重要。2017年開始,國家和地方通過加大對機器人企業的補貼投入,不僅帶動了產業發展的熱情,也促進了在終端應用領域一批企業的快速增長,政策補貼對產業發展的激勵作用一目了然。
那么,當前在各省市的利好政策中,誰的補貼力度比較大?誰對機器人產業的支持強度比較高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
浙江省
根據浙江政府發布的《浙江省“機器人+”行動計劃》,對企業購置的工業機器人按購置費的10%進行財政補貼,機器換人的公司都可以享受這一補貼政策。
河南省
根據《河南省促進物流業轉型發展若干措施》,對購置配備送貨無人機、智能物流車、分揀機器人等先進物流裝備的物流企業,投資額超過300萬元的,將按不高于投資額30%、最高不超過300萬元予以補助。
安徽省
根據《安徽省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7年)》和《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對于機器人本體企業的新建或在建項目,最高給予500萬元補助;企業購置工業機器人,按購置金額的一定比例,最高可享受100萬元獎補;支持建立機器人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和產業發展共性服務平臺,按其關鍵設備投資額給予一次性補助,最高300萬元;鼓勵本體和關鍵零部件企業做強,對機器人本體企業的新建或在建項目,且實際總投資1000萬元及以上,給予最高500萬元一次性補助;對五大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按新建或在建項目關鍵設備購置額,給予最高500萬元一次性補助。
江蘇省
根據《關于加強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建設的若干措施》,圍繞支持工業企業智能化技術改造、培育智能制造支撐主體、構建智能制造創新體系、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打造智能制造生態環境等方面,獎勵范圍從5萬到5000萬元不等。此外,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上云和應用工業互聯網平臺,對于上云的星級企業和應用平臺標桿企業,分別給予10萬元至30萬元和10萬元至50萬元額度的云券獎勵。
陜西省
根據《關于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若干財稅措施的意見》,陜西在產業扶持上,對重大技術改造和新產業培育項目給予300萬元—1000萬元支持;對符合發展方向且具備一定投資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按財政貢獻增量額度由省市縣分別給予適當獎補;優先在機器人領域形成一批示范企業,給予每戶300萬元—500萬元支持。
天津市
根據《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天津市關于加快推進智能科技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對被認定為試點示范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且通過竣工驗收的智能制造企業,給予一次性300萬元補助,實際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獲得國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立項批復后,再次給予200萬元補助。
重慶市
根據《重慶市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認定管理辦法》,相關部門每年將對申報數字工廠和智能工廠的企業進行2次認定,在每年新認定的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中,對綜合排序前50名的項目予以資金扶持,并擇優推薦國家智能制造試點和智能制造專項評選。
廣東省
根據《佛山是推動機器人應用及產業發展扶持方案(2018-2020年)》,佛山市計劃2018—2020年,市級財政設立專項扶持資金,每年安排1.3億元;根據《佛山市順德區促進機器人產業發展實施辦法》,佛山市順德區對經認定的順德機器人生產骨干企業,每年可享受到最高2000萬元的補助,且每家企業累計最多享受不超過三年的補助。
根據《珠海市香洲區支持工業企業推進機器人及職能裝備應用轉向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珠海香洲區財政每年度安排專項資金5000萬元用于支持香洲工業企業技術改造。香洲企業凡向區內榮獲廣東省機器人骨干(培育)企業購買智能裝備、且價格超過200萬元的均可申請補貼。
根據《深入推進“筑云惠企”工程發展工業互聯網促進東莞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東莞市重點扶持單個項目建設投入超過50萬元的項目,以事后獎補的方式按不超過核算后企業信息化建設當期投入總額的20%予以資助,單個項目最高資助100萬元,實現云上部署和云端集成應用的,重點予以獎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