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機器人企業價格戰出現,導致國產企業利潤大幅度縮減,進一步導致研發投入的縮減,研發投入的減少又會反過來影響產品的性能和銷量,這個循環也是當前眾多國產企業生存的難點所在。
前期靠這種慘烈的低價戰略顯然對行業的發展是不利的,執行這種低價、走量戰略的公司也無法達到投資者的收益要求,只是賠本賺吆喝,隨著資本的“冷靜”必然會面臨嚴峻考驗。
另一方面,受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低價策略”的影響,進口機器人“量減價滑”的態勢或將延續。越來越將重心向中國市場傾斜的國際巨頭們也已經或開始著手準備降價,其中以川崎最為明顯,只有這種企業才有打價格戰的資本,通過大量的出貨量來搶占中國市場。
其實從一系列數據可以看出,雖然市場對機器人自動化的需求仍在不斷上升,但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已經明顯出現了產能過剩的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10月份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下滑3.3%,自2018年6月份以來,已連續5個月下滑。競爭壓力劇增,長遠來看,降低價格也是國產工業機器人企業最終會走的路,這就要考慮到成本問題,無法回避的是由于缺乏關鍵零部件技術,國內工業機器人本體生產廠商需要向國外機器人企業采購,導致其成本遠遠高于四大家族自產自用模式。這樣就要求本體生產廠商或上游零部件商在技術儲備上做好長期打算,拿出能比得上國外廠商的產品。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 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