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GE在2012年提出工業互聯網這一概念以來,6年的時間里,無論是IT界、工業界,還是學術界,都對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給予了極大關注。希望通過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實踐推動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但對于到底什么是工業互聯網?如何讓工業互聯網更好的適應本土企業的需求,各方都做了深入的探討,而在探索與實踐的過程中也碰到不少問題。
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提到,目前有一定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50家。而這只是總數量的一小部分,據筆者調查顯示,國內已推出的各種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不少于150家,而數量只能體現出工業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熱度,具體能落地的平臺卻少之又少,更談不上能支撐智能制造的轉型,很多平臺的功能僅僅可支持部分設備的互聯和數據采集,離真正的平臺集成與功能開發還有較遠的距離。
針對當前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現狀,有業界專家指出了產業的發展“短板”:在數據采集層,現成的數據很多,但現場采集的數據少,而且數據類型少,精度很低。在工業PaaS平臺層,開發的工具不足,行業的模型缺失,不能滿足工業級應用的需求。雖然工業APP討論火熱,但并沒有真正應用到工業中,更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
從技術層面看,與發達工業國家相比,國內制作企業的數字化進程起步較晚,很多企業還處于數字化補課階段,而國外很多企業已處于領先。例如,GE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就是建立在良好的數字化基礎之上的。同時由于國內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在工業軟件、工業控制系統及設備、工業標準等領域缺乏基礎,導致在平臺數據采集、開發工具、應用服務等技術缺失,嚴重制約了國內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服務能力。
從市場層面看,國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開放度普遍不高,都是圍繞自己的技術積累和行業優勢打造平臺,很少通過多方合作的形式共建平臺,根本無法形成合力。目前,能真正落地,幫助企業產生實際價值的平臺,主要以面向于工程機械、航天、家電這些垂直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應用。但由于擁有的用戶及開放的資源還不多,不足以與GEPredix、西門子MindSphere這些巨頭進行競爭。
從當前國內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發展現狀看,整體感覺是虛火旺盛,但離真正的實際應用還有距離。筆者認為,虛火之下更應該找到阻礙產業發展的癥結,進而務實的推進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與深化應用。
第一,由于中國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設備和標準方面的缺失,缺乏構建通用或跨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發展基礎。因此,應重點從打造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方向尋求突破。
第二,目前還沒有一家公司能夠獨立提供包括“云基礎設施+終端連接+數據分析+應用服務”在內的端到端解決方案。因此,國內企業應以更加開放務實的態度尋求與各方合作,完善并提升平臺的服務能力。
第三,強化與信息基礎設施及ICT服務商的合作。目前中國在信息基礎設施及ICT服務能力方面比較領先,如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在IaaS領域綜合實力較強,能為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強勁的基礎設施能力。在工業PaaS領域具備幫助企業將核心經驗知識固化封裝為模塊化的微服務組件和工具開發能力。這也是推動工業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第四,進一步推動企業上云,打造行業工業云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是以數據為驅動、制造能力為核心的專業服務平臺。正因如此,全球主要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廠商都在通過積極的收購積累平臺發展所需的行業關鍵數據。中國企業要推動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發展,必須吸引和推動更多的工業企業上云,以驅動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