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高層人士的碰撞,折射出中國在工業互聯網賽道上加速沖刺的決心,號角早已響起。
2月23日,由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組織召開的工業互聯網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北京成功召開。原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利華,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王華明,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常委、中國科協常委、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曉蘭出席會議并發言。研討會由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劉愛民主持。
一個背景是,去年6月,工信部發布了《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18年工作計劃》兩個重要計劃,提出通過一系列的打法,初步形成有力支撐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工業互聯網體系,筑牢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發展基礎。
在制造業上,有一個說法,中國處在全球的第三梯隊,作為工信部的老部長,吳基傳坦承,中國在很多方面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的確存在差距,“包括核心技術,包括材料”、“如果說是搬別人的,是別人研究出來的,你再仿制他,仿不了。”
吳基傳講到親睹的一個例子,國內有工廠引進過國外產的數控機房設備,結果發現在軟件上受制于人,“他說這個盒子不能打開不能動,一動就停了。。。他互聯網連上了,你買了我的設備,你這個設備是不是用得好,我給你管著。。。一天幾個小時,做什么東西,他全知道。”
吳基傳認為,工業互聯網的要害和核心技術,中國人必須自主掌握,這個要害就是“操作控制系統”,唯有在這方面下大力氣,“你才有可能從現在三梯隊不用多長時間進入二梯隊,包括你這些芯片,有些才能突破。像我們剛才講,芯片是14納米、7納米、3納米,現在外國人為什么欺負你,你現在28納米,等你到14納米,我就到7納米,你有7納米了我就3納米,你怎么辦?”
競爭是一個動態追趕的過程,吳基傳提醒,在中國發力要從第三梯隊的前面進到第二體梯隊的同時,也別忘了二梯隊的人沒在睡覺,他們也都在朝前邁步。他認為,中國要把自身功力提升上去,一定要加大自己的研究力度,打造相應的研究平臺,吸納創造性人才,幫助各行各業的工業生產者創造條件,更好地主宰工業互聯網革命,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在全球競爭的大潮中,處在第二梯隊的中國實際上此前也取得了一些進展,工信部原副部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利華介紹,國際上工業互聯網的技術和產業格局目前還沒有形成,正處于醞釀階段,中國也跟上了這樣一個機會。他認為,中國企業走在了從追趕到并跑到領跑的路子上,“我們這些年不能(說)全部走在前列,但是個別(方面)已經在領跑了,在一些技術、標準,包括一些編碼方式上我們都有很多貢獻。”
頂層設計上,中國把工業互聯網劃分成了網絡、平臺和安全三大塊,據劉利華說,政府在網絡支撐能力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規劃布局了五個頂級的標識解析節點。劉利華稱,在推進工業互聯網進程中,中國具有較好的基礎,“主要是光纜四通八達,20年之前的八橫八縱的光纜,這個基本架構在全世界來講都是少有的能力很強的基礎網絡,在這個網絡上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
“今年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有可能達到4800億人民幣,能夠為國民經濟帶來2萬億的增長”。劉利華說,要實現這個前景,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核心技術攻關、網絡能力改造提升、安全保障及工業數據資源管理能力建設等。
兩位院士則從自身的研究角度出發,把脈工業互聯網的建設所面對的難點和挑戰。
“如果基礎這塊的東西上不去,最終工業互聯網它還是個裝修層次,框架不行。”
中國金屬3D打印第一位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華明提到,在基礎制造上,如飛機、高鐵等最關鍵的裝備材料,進入工業互聯網時代,首先需要做的是如何實現信息采集和控制,要完成更為基礎的信息化,才有可能談得上進入工業互聯網。
“工業材料,高性能的碳、高性能的鋁合金等等,其實本質上是屬于一種精工藝,其實制造工業的基礎,這方面信息化都不夠好。。。我想這方面我們很多還在漸進化和信息化交叉的過程中。”
“沒有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的進程或者信息化的進程,不可能支撐我們下一步的智能化,不可能支撐我們工業互聯網,所以這一塊我覺得可能要高度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通信網絡專家尹浩也說,據他了解,中國的制造業數字化程度參差不齊,“有的說是在1.0階段,有的說是2.0,大部分都是1.5,好一點的2.0。”
尹浩院士的研究重心是在通信網絡技術上,他還提出,工業互聯網在制造業領域的實現,另外要解決聯網和尋址等問題。
“怎么樣把我們現在的傳統制造業的人機物的方方面面,全流程的所有要素高效的聯進來?”尹院士認為這個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挑戰嚴峻,“接入的方式我個人認為肯定是多模態的,不能一種方式包打天下,我們有局域的、有廣域的,有有線的、有無線的。通過各種方式接入互聯這塊。。。尤其是面向生產線的局域互聯上,我們應該把這個行業的頭牽起來。”
在尋址上,尹浩認為,工業互聯網聯接的端更加復雜,需要一個完整的應用的標識體系,這不是通訊標準所能解決的問題,能不能擺脫傳統的IP綁定、能不能在技術上求解安全性問題,實現信息可溯源,這是尹浩的發問。他說自己還沒有看到理想的解決方案。
“現在所有的互聯網之所以安全不可控之外,因為干了壞事的人不可溯源,匿名上網以后你查不到他。一旦我們把這個標識體系設為可溯源的時候,那么在工業互聯網當中,一旦我的資產通過互聯網暴露了。。。如果我們這套標識體系設定好的話,就可以至少對想要干壞事的人就是一種威懾。”
據了解,工業互聯網的概念源于歐美國家,目前在技術、標準、應用等等方面,方案和主張林林種種,不盡一致。
工業互聯網在中國的熱度,從本次會議上的討論中可見一斑,關于此后將如何走向和布局,作為2018年中央編辦批準設立第一個工業互聯網研究機構負責人,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全國政協委員徐曉蘭提出分行業、分區域推進工業互聯網的思路,而不是一下子全部鋪開。她認為對工業互聯網需要一個探索的過程。
“我記得十年以前我們在探索‘云’,大家那時候有很多不同的聲音,說云是什么呀?云不就在天上高高的掛著嗎,說那是你們的暢想,但是現在呢?‘云’都落地了,大多數企業都開始用‘云’。”
徐曉蘭說,關鍵是要實際行動起來,而不是停留在口頭風暴上,“可能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同的想法,或者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是我們不走這一步我們一定會落后,我們一定抓不住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的機遇,我們永遠還是跟著,那怎么去實現我們從第三梯隊到第二梯隊到第一梯隊的邁進呢?”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 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