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盤點引領全球人工智能革命的公司

時間:2019-02-1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人工智能的應用與推廣上,大型公司是主要的推動力。據咨詢公司麥肯錫2017年的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公司對人工智能的支出總計260億至390億美元

在人工智能的應用與推廣上,大型公司是主要的推動力。據咨詢公司麥肯錫2017年的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公司對人工智能的支出總計260億至39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資金(約200億至300億美元)是由谷歌母公司Alphabet、IBM和微軟等科技巨頭投資的。

ForresterResearch對人工智能進行了更廣泛地定義,預計到2020年全球AI支出將從2017年的4000億美元增加到1.2萬億美元。

人工智能

近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了《技術趨勢2019:人工智能》報告。這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首份系統研究AI技術趨勢的報告。報告顯示,在AI專利申請最多的20家公司中,日本公司占據12席,美國公司有3家入榜,德國和韓國各2家。

中國國家電網成為前20名的唯一一家中國企業,這也顛覆了很多人對中國國有電網公司的認知。

人工智能

報告還顯示,在國別專利總申請量方面,美國、中國、日本排在前三位。此外,在公司AI相關專利排名中,百度公司位于第26位;前30名專利申請方中有4個學術機構,其中3家來自中國;AI專利申請前20名學術機構中有17家來自中國;AI相關科學出版物數量前20名學術機構中有10家來自中國。

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在AI領域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正在日益增加。

財經網站247wallst根據該報告,對AI專利申請最多的20家公司的專利數據進行了進一步梳理,并對這些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發、投資和商業應用活動進行了簡要介紹,并認為這些公司正在引領全球人工智能革命。

人工智能

有趣的是,上述公司中的大部分都是傳統電子廠商,從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這些公司為迎接人工智能時代到來所做出的變革和布局。

從這些公司的行動還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從消費端、產業端各環節加速與傳統行業的融合。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新興互聯網公司,人工智能帶來的機會都是絕對不可錯過的。

由于247wallst對上述公司涉及的詳細專利數據進行了進一步梳理,部分數據與WIPO原報告中的數據存在一定差異。

此外,雖然該網站認為上述公司正在引領全球人工智能革命,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從國別來看,還是從公司屬性來看,人工智能領域有著一個更為活躍和豐富的生態。越來越多的新興創業公司和互聯網巨頭,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和美國公司,都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力、出招,并正在共同開啟一個人工智能的新時代。

1.IBM

2018年,IBM獲得9,100項美國專利,創下公司的新紀錄。其中,大約1,600項專利與AI相關,特別是許多專利都與IBM的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技術相關。

2月11日,IBM的AI系統ProjectDebater就復雜的話題與人類選手進行辯論,盡管ProjectDebater最終輸掉比賽,但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對人工智能的成長和應用留下了想象空間。

2.微軟

微軟公司非常重視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2018年3月,公司宣布了CEO薩提亞·納德拉2014年上任以來最大的公司重組計劃,并新成立了云與人工智能部門。其中,人工智能部門將專注于AI計算基礎設施、框架以及與感知、知識和認知相關的高級服務。

3.東芝

去年11月,日本東芝宣布了一項五年計劃,市場預計該公司將從長達數年的衰退中復蘇。除了出售其閃存芯片業務外,東芝預計還將投入超過1500億美元用于設備、研發、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開發。

據行業研究公司ResearchandMarkets稱,到2023年,物聯網將占據83%的AI芯片組市場,而嵌入式物聯網設備的全球AI市場將達到262億美元。

4.三星

在今年的消費電子展上,三星展示了八個在視頻內容創作和香水制作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新項目。此外,三星還展示了一個應用程序,可以從新聞文章中選擇關鍵字,并使用它們生成事件時間表。

2018年5月,三星在英國、加拿大和俄羅斯開設了AI研究中心,與美國和韓國現有的研究中心互為補充。

5.NEC

日本NEC公司正在為2020年東京夏季奧運會和殘奧會提供面部識別系統,該系統建立在公司的NeoFaceAI引擎之上,旨在通過由認可人員攜帶的集成電路卡內的照片數據來識別約300,000名運動員、媒體和其他工作人員。

6.富士通

日本富士通公司同樣將為東京奧運會提供服務。該公司正在嘗試使用激光雷達技術(可用于自動駕駛汽車)來輔助體操比賽評判。該技術使用圖像來確定參賽者的身體位置,并將信息傳遞給評委,以幫助確定運動員的最終得分。

7.日立

日立公司與三菱公司合作建造完全自動化的數字發電廠,未來將由AI運營,除維護外,工廠不需要人為干預。目前該電廠還處于概念驗證階段。按計劃,電廠將從電網接受指令、生產電力、安排維護,并可提前三年預測設備將如何運作以及需要什么資本支出。

8.松下

日本電器制造商松下公司一直在尋找一種將各種消費電子產品集成在一個控制系統下的方法。去年年底,該公司發布了HomeX智能家居控制器,不僅可以與人溝通,還可以讓設備相互通信。

松下公司總裁KazuhiroTsuga表示,公司的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具有物聯網功能的設備“將根據我們發現的使用情況開發出隨時間更新的服務和產品”。

9.佳能

佳能的絕大多數專利都與成像有關。2016年,該公司收購了東芝的醫療成像業務,并于去年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平臺,該平臺可以生成CT掃描高質量圖像。該項技術對于患者而言,每次掃描檢測受的輻射更少;對于醫生來說,這意味著更快的診斷。

10.Alphabet

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2014年收購了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2016年,DeepMind開發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戰勝人類圍棋冠軍,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Alphabet還利用AI和機器學習將公司的能耗降低了40%。公司旗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Waymo是Alphabet最知名的AI和機器學習項目。此外,DeepMind的一些功能也被整合到谷歌搜索中,而這已成為該公司的現金牛。

11.西門子

德國工業巨頭西門子公司專注于AI驅動的工業流程,如優化燃氣輪機,改進智能電網監控,以及為工業設施提供預測性維護。西門子醫療部門還使用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來進行醫療診斷的自動化和標準化。

12.索尼

索尼曾一直以電視、游戲機、相機和智能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為傲。但在去年五月,公司新任CEO吉田健一郎宣稱索尼生存的關鍵在于能夠控制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程度。公司的PlayStation網絡及其每月8000萬活躍用戶將為索尼人工智能戰略的實施提供重要的優勢資源。

13.豐田

豐田汽車與AI相關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出行領域。2017年,公司在硅谷成立了風險投資部門,對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初創公司進行了數筆投資。

14.NTT

日本最大的電信服務商NTT在農業和醫療保健等行業都擁有人工智能產品和相關的開發項目。公司還在近期收購了NEC公司的基于面部識別技術的生物識別系統NeoFace,該系統計劃用于展示5G網絡支持的面部識別系統的有效性。

15.中國國家電網

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專注于電網控制、配電和利用網絡、風電場和綠色能源等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開發。2018年12月,國家電網公司啟動了一個交流/直流配電網絡示范項目,該網絡將數據中心與太陽能光伏電站連接起來。該項目整合了智能電網和云計算技術,公司稱該項目是“預測未來電網發展的新形式”。

16.三菱

除了與日立在智能電廠領域的合作,三菱還在計算機視覺、語音和音頻處理,以及數據分析方面開展人工智能研究。

在今年年初的CES展上,三菱還推出了最新版(2019款)Emirai4智能移動概念車,該概念車配備增強現實功能、抬頭顯示器、智能家居系統和移動支付集成以及生物識別認證等新技術。

17.理光

作為一家成像和電子技術公司,日本理光的AI專注于機器視覺和圖像處理。公司開發了一套攝像系統,使用普通車輛,而無需專用檢測車輛即可完成路面狀況的檢測和維護安排。

18.LG

韓國電子產品巨頭LG旗下的ThinQ品牌提供集成了AI功能和服務的各種產品。該公司認為這些產品“可以在相互之間共享和研究信息。”

與其他AI智能家居相比,LG試圖對設備進行訓練,以了解人們如何使用它們,以便為每個用戶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體驗。

19.博世

德國工程和電子技術公司博世計劃到2021年在全球三個AI中心投資約3.4億美元進行人工智能研究。博世正在開展的項目包括用于自動駕駛汽車傳感器的視頻和雷達信號處理的深度網絡。

20.夏普

日本夏普公司主要關注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融合應用,也就是AIoT。這是一個人工智能設備網絡,可以持續監控它們的使用方式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解決方案。該公司聲稱擁有超過150種此類產品,包括寵物護理和視聽系統。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