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5G芯片群雄逐鹿,中國能否后發先至?

時間:2019-02-1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萬象更新,豬年伊始,5G競爭也從“芯”開始。據調研機構ICInsights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芯片代工企業來自于中國芯片企業的訂單在2018年增長了41%,這個訂單量還不包括中國代工企業的訂單,足見“中興事件”之后中國芯片行業的“欣欣向榮”。

萬象更新,豬年伊始,5G競爭也從“芯”開始。據調研機構ICInsights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芯片代工企業來自于中國芯片企業的訂單在2018年增長了41%,這個訂單量還不包括中國代工企業的訂單,足見“中興事件”之后中國芯片行業的“欣欣向榮”。而國家十部委日前聯合印發《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提出加快推出5G商用牌照。屆時將是5G技術商用化的一個節點,同時也是檢驗5G芯片企業實力的關鍵時期。對于“中國芯”企業來說,緊抓5G時代的黃金機遇,既有利于改變“芯痛”格局,又將助力中國芯在5G時代崛起。

群雄逐鹿,誰更有優勢?

毫無疑問,芯片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的“新能源”,并成為大國必爭之地。目前全球擁有制造5G芯片技術的廠商只有6家,我國占據半壁江山。

其一華為,5G之路雖也遭遇阻隔,但還是韜光養晦終“放大招”:華為公司為2019年春節聯歡晚會提供4K級的5G網絡直播支持;其5G基站設備暢銷全球市場,出貨超2.5萬個5G基站,簽訂了30個5G合同;已經完成5G全部商用測試,率先突破5G規模商用的關鍵技術。

其二聯發科,5G發展可用“進擊”來形容。目前聯發科已對外推出首個5G基帶模組HelioM70,該模塊除了支持當下5GNR(新空口),包括最常見的N41、N78、N79三個頻段外,還同時支持獨立組網(SA)和非獨立組網(NSA)架構、高功率終端(HPUE)和其他5G關鍵技術,傳輸速率最高達5Gbps。

對比高通、英特爾、三星三家國外5G芯片企業,通信行業資深專家項立剛指出,5G芯片領域還是美國占據了較大優勢,不出大意外,會居于主導地位,芯片領域總體態勢是歐洲有一定的衰落,中國正在加大力量尋求突破,未來的5-10年,整個態勢會不會有較大的變化未可知,但是中國正在一點點加強,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大趨勢。

中國芯曾有的“切膚之痛”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2018年中美貿易交鋒延續至2019年,通信業首當其沖,中興遭禁,華為等也被推至風口浪尖,直刺中國軟肋“中國芯”。中興的前車之鑒及其引發的蝴蝶效應更給行業敲響了警鐘:市場全球化背景下,芯片成為國際競爭中“最容易被掐脖子的環節”,購買好像比研發實惠,但不能一勞永逸,反而容易帶給企業最深刻的教訓。

目前,5G芯片國產化替代迫在眉睫,“中國芯”企業正在用實際行動作出改變。華為如今的成績得益于任正非每年花在“中國芯”上的20億元費用,華為目前累計投入3940億元研發經費。此外,阿里巴巴重資收購中天微,號稱投入千億研發“中國芯”;董明珠投資30億協助合肥中聞金泰收購安世半導體,竭力為格力空調尋找“中國芯”。需強調的是,5G是未來的基礎,持續提供面向主流市場的解決方案,讓所有消費者受益要成為企業發展的重心。5G核心芯片、高頻器件等關鍵環節的突破將有利于支援5G技術發展與產業生態鏈建立。

不為做芯片而做芯片

成長壯大的過程總是伴隨喜悅和悲傷,無論是坎坷挫折還是一帆風順都應該勇敢面對,并努力改變。即將到來的5G時代,芯片市場將被重塑,“中國芯”企業既要正視問題,又要把握機遇。

中國芯片產業發展究竟難在哪?簡而言之,既有投入大、周期長、技術門檻高、收益獲得慢等行業共同難點,也有中國芯起步晚、投資少、人才優勢不足等具體原因。

關鍵在于怎么辦。網絡是發展5G的基礎,電信運營商的網絡部署作用需充分發揮。有如中國電信已率先在5G試驗外場應用創新的N×25Gb/sWDM-PON(波分復用無源光網絡)技術方案,成功實現了5GDU(基站控制器分布式單元)和AAU(基站有源天線單元)之間前傳鏈路的承載,有效節省光纖資源,對5G后續順利部署有重要意義。

網絡基礎、資金投入和人才進入并不完全代表技術水準的提高,市場引導也是重要因素。業內分析認為,“要實現5G的市場化應用,必須先經過互操作性測試,確保5G系統的運作沒有問題。5G芯片市場化面臨的挑戰還在于如何找到恰當的商業化模式。當商用服務推行順利,才會刺激5G芯片業者投入市場”。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 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