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代以來,松江烏泥涇鎮(今上海華涇鎮)就流傳著一首長期傳誦的歌謠:“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只筒子兩匹布。”這首歌謠中的“黃婆婆”就是對我國棉紡織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女紡織家黃道婆。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紡織大國,紡織業在國家經濟生態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然而,我國的紡織產業在很長時間里都沒有形成規模化的工業生產,只是維持在家庭、作坊等層面,因而在工業革命浪潮下,迅速被西方國家趕超。直到近代,在實業家辦廠的熱潮推動下,現代化紡織工業才在我國正式萌芽、生長起來。
經歷百年來的跌宕起伏,我國紡織產業發展不斷加快。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從1978年到2018年的短短四十年時光里,我國經濟持續增長,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科技創新實力日益增強,紡織產業也迎來了真正的復興。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
現如今,我國在全球紡織領域居于領先地位,不僅是生產規模最大的國家,也是產業鏈最完整、門類最齊全的國家。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我國化纖產量超過4900萬噸,占世界比重超過70%;規模以上企業服裝產量達288億件,平均到全球大約相當于為每一個人提供7件衣服。
隨著互聯網以及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平臺加快崛起,“互聯網+紡織”逐漸成為行業發展新趨勢,為紡織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驅動力。借助互聯網技術與電子商務平臺,紡織產業不僅在交易方面獲得更多便利,同時還得以突破原有的地域限制,將全國各地的原材料企業與服裝公司聯系在一起。
眼下,我國正處于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邁進的歷史進程當中。紡織產業也逐步由傳統生產形式、勞動密集型特點,向科技創新、時尚潮流、先進制造等特征轉變。
2016年9月,工信部印發了《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規劃》從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大力實施“三品”戰略、推進紡織智能制造、加快綠色發展進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升企業綜合實力等六個方面提出了具體任務,為促進紡織工業轉型升級、創造競爭新優勢指明了方向。
此外,《紡織工業“十三五”規劃》把推進紡織智能制造作為一個重要的攻關方向,提出加強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紡織裝備開發,推進紡紗、化纖長絲、針織、印染、非織造布、服裝和家紡數字化、智能化工廠(車間)示范工程(“七條線”),培育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
“智能制造是推進我國制造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建設紡織強國,實現科技、時尚、綠色紡織新定位的重要路徑,為深入推進紡織行業智能轉型升級做出貢獻。”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在首屆中國紡織工業智能制造大會上指出。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也認為,今后紡織全行業應加強協同創新,不斷完善和改進智能制造基礎水平;促進集成,培育智能制造生態;擴大應用,進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
放眼未來,隨著國家經濟穩步增長、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內需擴大和消費升級將為我國紡織產業發展提供巨大動力,紡織市場發展前景值得期待。而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更將為我國紡織產業全面實現智能化、數字化升級提供堅實支撐。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