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2018年中國傳感器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 未來方向朝著“四化”發展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時間:2018-12-2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傳感器最早出現于工業生產領域,主要被用于提高生產效率。隨著集成電路以及科技信息的不斷發展,傳感器逐漸邁入多元化,成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之一,也被認為是最具發展前景的高技術產業。

傳感器行業地位有所提升

傳感器最早出現于工業生產領域,主要被用于提高生產效率。隨著集成電路以及科技信息的不斷發展,傳感器逐漸邁入多元化,成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之一,也被認為是最具發展前景的高技術產業。

正因此,全球各國都極為重視傳感器制造行業的發展,投入了大量資源,目前美國、歐洲、俄羅斯從事傳感器研究和生產廠家均在1000家以上。在各國持續推動下,全球傳感器市場保持快速增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傳感器制造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已達720億美元。2013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突破千億美元。到了2016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增長至1741億美元。截止到了2017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已達到1900億美元,同比增長9.13%。隨著全球市場對傳感器的需求量不斷增長,傳感器市場規模仍將延續增長勢頭,預計2018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

2010-2018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預測

傳感器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我國傳感器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我國傳感器制造行業發展始于20世紀60年代,在1972年組建成立中國第一批壓阻傳感器研制生產單位;1974年,研制成功中國第一個實用壓阻式壓力傳感器;1978年,誕生中國第一個固態壓阻加速度傳感器;1982年,國內最早開始硅微機械系統(MEMS)加工技術和SOI(絕緣體上硅)技術的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后,硅微機械加工技術的絕對壓力傳感器、微壓傳感器、呼吸機壓傳感器、多晶硅壓力傳感器、低成本TO-8封裝壓力傳感器等相繼問世并實現生產,傳感器技術及行業均取得顯著進步。

進入21世紀,傳感器制造行業開始由傳統型向智能型發展。智能型傳感器帶有微處理機,具有采集、處理、交換信息的能力,是傳感器集成化與微處理機相結合的產物。由于智能型傳感器在物聯網等行業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將傳感器制造行業發展提到新的高度,從而催生研發熱潮,市場地位凸顯。

同時,受到汽車、物流、煤礦安監、安防、RFID標簽卡等領域的需求拉動,傳感器市場也得到快速擴張。到2017年,中國傳感器制造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總額達到747.78億元,同比增長10.02%。

2010-2018年中國傳感器制造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總額統計及增長情況預測

傳感器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

盡管中國傳感器制造行業取得長足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明顯差距。這種差距體現在:產品品種不全、規格少,新品欠缺;科技創新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工藝裝備落后,產品質量差;人才資源匱乏,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統籌規劃不足,科研投資強度偏低,科研設備落后,科研和生產脫節;政府重視不夠,對傳感器技術重要性的認識滯后于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正因此,美國、日本、德國占據全球傳感器市場近七成份額,而中國僅占到10%左右。

全球傳感器行業競爭格局分析情況

傳感器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中國傳感器市場七成被外資占據

企業競爭方面,全球傳感器市場主要參與者有GE傳感器、愛默生、西門子、博世、意法半導體、霍尼韋爾、ABB、日本橫河、歐姆龍、施耐德電氣、E+H等,中國傳感器市場七成左右的份額被這些外資企業占據。

而我國傳感器制造行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傳感器制造企業數量為298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中小型企業數量占據絕大部分,大型企業數量較小。

2011-2018年中國傳感器制造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統計情況及預測(單位:家)

傳感器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雖然暫時處于落后,但中國企業并未毫無追趕機會。例如,在世界范圍內傳感器增長最快的汽車領域,中國就已占據著一定地位。數據顯示,中國占全球汽車傳感器市場份額達到14.20%,僅次于歐洲,超過了美國和日本。

未來中國傳感器朝著“四化”方向發展,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總體來說,在傳感器系統向著微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網絡化的方向發展下,我國企業仍有彎道超車的機會,未來有望出現產值超過10億元的行業龍頭和產值超過5000萬元的小而精的企業。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