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青島特銳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或“特銳德”)發布公告,子公司青島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來電”)擬與國網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南方電網產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藍天偉業清潔能源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萬幫充電設備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河北雄安聯行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暫定名,實際以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準登記為準;以下簡稱“合資公司”或“雄安聯行”),合資公司注冊資本為人民幣5億元,其中特來電出資4500萬元,占合資公司注冊資本的9%。
雖然此消息的發布并未過多引發輿論熱議,但作為國內最大的兩家民營充電業務運營商,特來電與星星充電此舉已充分透露出一個信號――電動汽車充電服務的行業整合已拉開序幕,如汽車行業整合一樣,充電行業已進入“大魚吃小魚”的階段。
充電業務已進入電價競爭
據央企“充電聯盟”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我國總計上報公共充電樁29萬個,全國隨車配建私人類充電基礎設施約43.8萬個,公用樁和私人樁共計約72.8萬個。同時,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充電樁的保有量及充電量也將繼續增加,預計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電量將超過100億度/年,2030年達到1600億度/年,電費和服務費市場規模也將達到千億級別。不過,在這“千億級”市場的背后,卻是企業整合的持續加速。根據電車匯不完全統計,從2014年國家電網宣布允許民營資本投資充電業務開始,國內大大小小的充電運營商,已從1500余家縮水至300余家,從最初的“跑馬圈地”不計成本的投入,到現如今的集約式發展,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持續增加,有關城市公交、物流、網約車的充電服務,使得早期布局的企業看到了盈利邊界?!安贿^,服務能力是上去了,但利潤卻下來了?!币央x職的前特來電負責人王強(化名)對電車匯表示。
以特來電布局的四川市場為例,雖然2017年,特來電成都子公司成功中標了成都公交的7億元充電BOT(建設-經營-轉讓)項目,但僅一年時間,充電服務費卻被要求一降再降,原因是成都充電公交車的保有量在持續增加,充電量上來了,充電資費自然要求降低。而事實上,從全國范圍來看,雖然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加了不少,但私家車多半選擇自家充電樁充電,很少選擇在費用較高的公共電樁充電,主要服務于營運車輛的公共充電樁由于經營者魚龍混雜,充電資費差異性也比較大。“以南京為例,在秦淮區租場地建樁和在江寧區(郊區)租場地建樁收取的充電服務費自然不同,利潤也有所差異。即便政府規定了充電服務資費的最高限價,但企業最終收取的充電服務費一定比這一價格低不少。”一位來自南京的充電運營商李剛(化名)對電車匯表示。根據他提供的數據,2016年,南京市規定的乘用車公共充電樁服務價格還在1.31元/kWh,到今年這一價格已下降到了1.08元/kWh。“原因很簡單,你收1.31元,你旁邊1公里的充電樁收1.1元,大家都跑到對方那里去充電了,那么你的服務費降還是不降?”李剛如是說。
“有關電動汽車充電商業模式的形成,最終還是要歸集到能源價格上來。這使得目前充電樁的民營企業,最終還是要選擇向國網和南網‘抱大腿’”。在聽完南京的市場現狀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已退休國家電網高管對電車匯如是說道。他指出,雖然2014年開始,國家電網率先發出放開民營企業進入電動汽車充電市場的風聲,當年7月,國家發改委也發布了《關于電動汽車用電價格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價格[2014]1668),進一步明確了電動汽車充電業務電力接入和用電價格的指導意見,允許民營企業在電費的基礎上收取充電服務費,但這絕不可稱之為商業模式,因為隨著電動汽車保有量的持續增加及充電服務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充電服務資費將猶如手機資費一樣被要求降低,當充電資費退坡到沒有服務費時,能源供應價格即成為了評估企業盈利和服務能力的唯一標準,這時,充電全行業“大一統”的格局隨即將至,“兩大電網”依舊會成為主導市場的決定力量。
特來電&星星充電開始“抱大腿”
根據中國企業工業協會數據,2018年1-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102.98萬輛,進入了第一個新能源汽車推廣“百萬/年”。遠期來看,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占我國汽車總銷量的20%,到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總保有量將超過8000萬量,這一數字將是2020年的16倍。與此同時,2015年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政策規劃的車樁比例為1:1。如果按照政策規劃來,2020年全國將建立480萬個充電樁,來滿足500萬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需求。
根據電車匯統計,目前全國總計72.8萬余個充電樁中,特來電與星星充電作為“兩大”民營運營商,占據全國總保有量的約三分之一。
上市公司特銳德于2014年9月成立全資子公司特來電,主營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業務,也是在這一年,國家電網公司(下稱“國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得以證實,國網公開稱,將向社會資本開放分布式電源并網工程和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兩個市場領域。
國家電網發言人王延芳稱,之所以選定這兩個領域率先開放,是考慮到分布式電源上網設施和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的市場發展前景好,投資規模適中,技術標準明確,易于管理運行,投資方式靈活,適合社會資本投資。
2015年12月29日,國網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網電動汽車”)成立,此后的三年間,國網電動汽車與其勢力范圍內的各省電力公司成立了合資子公司,開始全面介入各省市電動汽車充電服務的監控和集中管理。最早參與國家電網充電服務的國網營銷部智能用電處處長賈俊國在調任太原市電力公司黨委書記近3年后低調返京,任該公司副總經理,全面配合國網電動汽車服務公司董事長江冰推動充電樁運營服務。與之相比,南方電網產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南網產業投資”)則成立于2018年9月30日,主要整合于其勢力范圍的企業。
目前,據電車匯了解,國網電動汽車服務公司已通過其在各省的電力公司,啟動對民營充電服務運營單位的整編工作。舉例而言,所有屬地的充電樁,將在未來一段時間被要求接入國網電動汽車服務公司在各省的運營網絡,并通過國網唯一的運營平臺結算電費及充電服務資費。而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川、江蘇等地,特來電&星星充電的部分盈利性充電樁,已接入該網絡,這意味著,用戶通過特來電&星星充電繳納的充電費及充電服務資費,將先進入國網電動汽車的資費平臺,并由國網電動汽車服務公司約定與這些單位的費用結算時間。此后,對應的充電服務資費,將由國網電動汽車服務公司統一征收3%-5%的平臺費用后,對特來電&星星充電這樣的充電服務運營商最終結算。如此言,特來電&星星充電通過成立合資公司的形式向國網&南網“抱大腿”已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在這個時間節點,通過如此方式整合各地的充電服務資源,兩大電網“大一統”的戰略已暴露無疑。
與兩大電網合資的股權
目前,除了國網電動汽車服務公司與南網產業投資兩大資源外,根據特來電公布的消息,合資公司第三大合伙方即藍天偉業清潔能源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天偉業清潔能源”),該公司同樣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的三級控股子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24日,該公司主要從事新能源行業投資,涉及領域包括光伏、風電、水電等,并逐步在電工電氣裝備、電動汽車及充電樁、儲能、全球能源互聯網、以及一帶一路等領域布局。
同時,四家單位共同合資成立的河北雄安聯行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擬)將涉及互聯網平臺建設運營;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運營;新能源汽車充換電服務;新能源汽車銷售、零配件產品銷售;新能源汽車租賃服務;停車場管理服務等。
另據公告,該公司的股權結構如下:
另據特銳德公告,本協議的簽署符合公司的戰略發展規劃,對公司未來發展將產生積極影響。成立合資公司將促使各方在產業上融合、在技術上合作、在信息數據上互聯互通。公司將積極探索1+N的模式,發揮1+1>2的成效,有利于新能源汽車“車、充”推廣,技術創新及模式創新,充電數據互聯互通及支付互通,制定車、樁、網相關技術規范標準,共同推進政府建立標準并給予配套政策,充分利用各方人才、技術、資源優勢,促進行業發展,實現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