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火熱的充電樁行業迎來一波倒閉潮,深圳容一電動科技解散,聚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也走上了被收購之路。記者從本市公用充電設施數據信息服務平臺e充網了解到,相比于此前大批量鋪樁的“跑馬圈地”階段,如今充電樁運營商正在向精細化運營轉型,這將有效抑制充電樁閑置浪費狀況。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和發展,各地城市充電樁建設方興未艾,給電動車主帶來了極大地方便,但也出現了“跑馬圈地”現象,一些地方城市充電樁浪費嚴重。據統計顯示,在首都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公用充電樁平均每日使用時長只占6%至7%,其余大部分時間均處于閑置狀態。之前被曝出的北京蟹島度假村250多根充電樁成擺設即是這一現象的典型表現。北京如此,其他城市恐怕同樣不容樂觀。
一邊是電動車大量增加,另一邊卻是充電樁利用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充電樁(站)的配置科學性不高和不合理所致——“樁多的地方電動車需求不足,而車多的地方卻一樁難求”。問題很明顯,解決起來卻有不同觀點。一部分人認為應該依靠政府。政府推動推行新有源汽車、鼓勵購買電動車,政府就有責任提供各類配套性保障,但政府囿于財力所限,實際上無法包辦投入巨大的充電樁建設,這一問題的解決最終只能靠市場。另一方面無數事例也證明,“政府投資”并不是一種最科學的資源配置方式,因為政府處于宏觀決策者的位置,并不具有市場主體的天然敏感性和細化的市場能力。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工程多爛尾”已不是什么新鮮事,與政府在市場上“越位”有關。譬如:幾年前,北方某省會城市政府花費巨額財政資金投資到城市公共自行車領域,購買了大量公共自行車,卻因為不符合市民百姓需求,手續過度繁瑣、押金存取不使和利用率不高而慘遭淘汰,最終造成了數十億元的損失。
市場化運營才是建設充電樁的最好出路。至于目前一些地方暴露出來的充電站“跑馬圈地”現象和資源浪費問題,恰恰是市場化不足導致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缺乏充分的市場競爭,導致投資盲目、運營管理僵化和經營管理欠科學造成的。也只有進行充分的市場化運作,培育充分的市場競爭土壤,讓“圈地者”為其盲目決策付出慘痛代價,讓科學經營管理者得利,從而實現市場優勝劣汰,最終生存下來的必然是“公眾和市場認可的”充電樁企業。
當然,在涉及民生利益的電動車充電樁建設上,政府也并非無所作為。政府可以在宏觀政策方面進行引導,對管理科學、運營效果好的企業及時進行獎補扶持,鼓勵激勵企業精細化管理,最大限度減少資源浪費等。再如在城市規劃、城市土地和空間布局上給予充電站和充電樁建設以支持,以及金融信貸等方面放寬政策等。北京市、太原市等一些城市,已經相繼出臺了城市充電樁的具體支持政策,釋放出來的就是政府以“扶持”為主的政策支持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