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購物、掃碼支付、網上政務……這些數字經濟在商貿、物流、交通、金融、社會服務等領域的應用已為人們熟悉,不過,中科院院士懷進鵬表示,數字經濟在中國發展的主要著力點應該轉到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方面,特別是集中到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上來,不斷地從消費型互聯網經濟進入制造業實體數字經濟。
對此,在近日由中國科協工業和信息化部、全國工商聯、重慶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數字經濟百人會上,來自國內外科技、產業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們針對數字經濟與工業制造融合的難題展開了深度討論。
大數據支撐能力仍顯不足
“數字經濟,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產生的新的經濟形態。”工信部原部長、中國數字經濟百人會顧問李毅中說,當前,數字經濟首先在商貿、物流、金融、社會服務等領域取得了成功,但在工業制造業領域,深度融合顯得難度很大。
李毅中認為,首先是大數據支撐能力還不足,需要加強自主創新。目前,中國的不少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還受制于人,產品結構處于中低端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因此要強化攻關,盡快地突破。同時,一些企業還沒有建立數字化轉型意識,大數據應用深度不夠,需要加強引導和支持。
李毅中表示,如何保護商業秘密也是一大難題。數據的高度集中也意味著風險的集聚,如果發生問題甚至會涉及到國家安全。他建議要研究如何保障工業控制系統的安全,在健全網絡信息安全的同時健全法規、法律,制定細則、辦法和司法解釋。還應該促進行業自律,對違法行為強化懲戒。
推動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中國目前數字化競爭力度還低于國家競爭力在世界上的排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中國電子學會名譽副理事長鄔賀銓對比了世界上不同組織對數字經濟的發展情況后表示,目前,中國面向消費的數字化轉型走在前列,但經濟領域的數字化轉型仍然滯后。
對于數字經濟的發展,我國投入和產出增長較快,但軟環境還有不少差距,需要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創新特別是核心技術的創新將決定數字中國發展的未來之路。”鄔賀銓表示,財富500強的榜上企業要花20年才能達到10億美元的市值,但是中國的類似企業平均只要4—6年就能達到市值10億美元。美國的企業主要是靠技術創新,中國的企業則主要是雙元模式創新,兩者之間差別很大。
專家介紹,雙元創新理論將創新分為開發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開發式創新是指現有知識的利用、現有技術的完善與現有產品性能的改進,一般具有漸進性;而探索式創新是指新知識的探索、新技術的開發、全新產品的設計,一般具有突破性。有效的創新需要平衡開發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即“雙元”均衡創新。專家表示,雙元模式創新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國企業的快速發展。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認為,下一個10年信息技術不再是為了解決生活和社會的問題,而是創造智能化的經濟。
工業互聯網發展應符合軟件規律
對于傳統企業如何破解行業重構困局,德勤全球副主席、德勤中國主席蔡永忠表示,數字化時代,企業特別是傳統企業,要在勞動力結構、商業模式、產業鏈上下游關系等方面,積極運用新技術手段。
不過,他并不認同企業在數字變革過程當中“數字化萬能”“移動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的思維。他建議行業變革中,企業轉型的策略要隨著不同情況改變,從大處著想,小處著手,快速推進,才可以在數字經濟下完成變革。
“當我們還在爭論工業互聯網是姓工業還是姓互聯網時,國外提出首先它是一個軟件。”全球領先的企業應用軟件解決方案供應商思愛普(SAP)副總裁兼首席數字官彭俊松則表示,從全球角度看,無論是傳統工業領域還是整個企業的應用市場,工業互聯網的競爭焦點最終將會集中在基于公有云的軟件即服務(SaaS)系統上。對此,不應該把工業互聯網和傳統的信息化建設完全割裂開來,而是應該借數字化的浪潮將兩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