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實現智能制造,不能‘照抄’別人的模式,而需要回過頭檢視自己的真實情況,由經營議題找到智能制造的關鍵切入點,通過自動化與信息融合,并結合云端及資料分析推動工業4.0。他認為,未來的工廠是數據驅動的,這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通過數據把人、產品、設備連接起來,是最終實現智能制造的重要手段?!?/p>
研華科技工業物聯網事業群——中國區總經理蔡奇男
政策與資金支持下的智能制造新階段
無論是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前面兩三年應該是一個市場觀念的轉變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有很多論壇,其實很多經營者相信聽到這些詞的時候還是很陌生,需要一個學習消化的過程。當然也有一些動作比較快的經營者已經在思考并實踐,做一些試點或者樣板。
從整個大環境來看,有一些企業已經做出了初步成效。進入第二個階段,經過過去兩三年的學習、理解跟思考,我認為未來的三到五年很多企業會開始逐步地從一條產線,一個車間進入嘗試,特別是在國家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支持下,整個應該會給整個產業帶來新的突破。
研華智能制造的產業布局
研華本身就是制造企業,我們工廠的生產規模大概是4000左右,大多是少量多品種的制造。在啟動了智能制造方案后,企業生產質量、交期和效率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所以,研華布局的第一步,就是將智能制造落實到自己的車間里。
同時,我們也在幾年前開始把自己的產品和方案通過軟硬整合方案的方式對外輸出,變成智能制造的應用方案,幫助智能制造的用戶快速地導入。
目前研華通過對自身的實踐和提煉,已經推出了將近20套不同的智能制造應用方案,涉及能源管理、設備聯網、可視化、、作業站、電子攻關等等。由于這些的方案經過了研華長時間的實踐和提煉,因此很多用戶在導入之后,也覺得非常受用。大部分用戶會來到我們的工廠進行參觀,看到這些方案如何在研華的車間使用。
第三,研華也在與行業伙伴合作,通過產業鏈的結合形成新的共創模式。在過去這兩三年中,我們在不同領域擁有了將近20家的共創伙伴。通過把他們自己在行業中多年的經驗,與研華的硬件組建和工業云平臺結合起來,形成行業性的解決方案,我們希望能夠服務于更多的行業。
研華工業物聯網行業應用架構
總結一下,簡單分成三步:
第一,自身的實踐;
第二,提煉出解決方案;
第三,與行業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智能制造的生態圈。
智能制造面臨的挑戰
這里的挑戰,我把它分成三個層面:
第一,是來自于觀念跟認知的挑戰。目前,仍然有很多人認為,必須要有新的智能工廠才能實現工業4.0。但通過實踐,我們認為實際上可以把傳統的工廠改造成智能工廠,逐步邁向工業4.0。
第二,要實現工業4.0是不是引入一套外部的解決方案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工業4.0事實上就是制造業從經濟生產、到信息交互,再到自動化的持續改善過程,這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第三,工業4.0是一個一把手工程。如果隨便找一個外面的人做,決心不夠,就不容易成功。在與客戶的溝通時,我經常告訴大家一定要先想清楚,是不是有決心啟動這個事情,因為這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實現的,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堅定的決心。
在制造業中,我們可以從品質、交期、效率等幾個層面,與其他企業的經營指標進行對比,發現其中的差異再做改造和提升。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企業面臨著來自人才的壓力。在做工業4.0的時候,如果員工還沒有相匹配的能力,選擇一個合適的合作伙伴就更為重要。這個合作伙伴可能經驗豐富,可能在信譽、能力方面比較突出。因為要完全靠自身來做,時間會拉很長,可能也會走一些彎路,所以適當地尋求合作伙伴也是非常重要。
在工業4.0實踐中,企業應該有計劃地設定階段性的目標,并針對階段性成果不斷調整策略。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效率卻沒有達到預期,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做策略上的調整和修正。比如有一些基礎架構做得不夠好,當系統越做越大的時候就需要打掉重來。通過對每一個階段進行目標設定、實踐、再調整,就可以根據計劃執行的進度,逐步邁向工業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