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2018年中國三大類機器人產業發展機遇分析報告

時間:2018-12-1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我國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隨著中國制造業應用需求的高速增長,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持高速增長,工業機器人銷量14.6萬臺,同比增長67.7%,使用密度達88臺/萬人,首次超過全球平均水平。按應用類型分,2017年國內市場的搬運上下料機器人占比最高,達65%。

近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整體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8》、《2018中國機器人產業分析報告》(中英雙語版)顯示,2017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整體規模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4%,增速保持全球第一。報告預測,2018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87.4億美元。其中,工業機器人62.3億美元、服務機器人18.4億美元、特種機器人6.7億美元。2013年到2018年,我國機器人市場的平均增長率將達29.7%。

不過,在令人欣喜的大環境下,仍存在諸多挑戰。例如,中國機器人產業尚未徹底扭轉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的局面;產業技術成果轉化率較低;國家機器人標準體系仍無法滿足市場快速發展的實際需求。

兩項報告總結了近年來,工業、服務和特種機器人的行業發展狀況。

工業機器人領域

搬運上下料機器人目前占比最高

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我國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隨著中國制造業應用需求的高速增長,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持高速增長,工業機器人銷量14.6萬臺,同比增長67.7%,使用密度達88臺/萬人,首次超過全球平均水平。按應用類型分,2017年國內市場的搬運上下料機器人占比最高,達65%。

報告稱,2017年,我國工業協作機器人銷量達4200臺,未來3年發展增速保持70%以上。報告預測,隨著中國國產協作機器人實現三大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替代,憑借產品價格更低等優勢,本土企業有望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

醫療、清潔、娛樂機器人

目前三大熱點布局方向

在服務機器人領域,報告分析認為,由于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以及醫療、教育需求的持續旺盛,我國在這一領域存在巨大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

自2015年以來,服務機器人企業數量年增速放緩,部分企業由于缺乏資本或核心技術支撐而不得不退出競爭。與此同時,稀缺性和高成長性企業,依然受到市場和資本的追捧,如物流機器人、教育機器人和醫療機器人。

截至2017年7月,國內服務機器人專利數量累計達到24094件,從專利布局看,醫療機器人相關技術創新最為活躍,其次為清潔、娛樂機器人。

截至2017年7月,在累計達到2.4萬件的中國服務機器人專利申請中,醫療、清潔、娛樂機器人是前三大熱點布局方向。報告預測,2018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8.4億美元,同比增長約43.9%,高于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增速。而到2020年,隨著停車機器人、超市機器人等新興應用場景機器人的快速發展,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突破40億美元。

特種機器人領域

2020年市場規模有望達10.7億美元

特種機器人由于可替代人類在更多復雜環境中從事消防、救災、安防等工作,因而取得了快速發展。該報告認為,當前特種機器人已具備一定水平的自主智能,通過綜合運用視覺、壓力等傳感器,以及不斷優化控制算法,可完成定位、導航、避障、跟蹤等任務。

根據報告掌握的數據,特種機器人領域細分市場的應急救援機器人,在全球及中國特種機器人市場占比分別為32%、8%,由此可見,中國應急救援機器人仍存在較大市場發展潛力。

該報告預測,2018年,我國特種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6.7億美元,增速將達23.2%,高于全球水平。其中,軍事應用機器人、極限作業機器人和應急救援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分別為4.7億美元、1.5億美元和0.5億美元。到2020年,特種機器人的國內市場需求規模有望達到10.7億美元。

機器人滲透到各處,與人類并肩工作

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近日公布的研究報告表明,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的確與機器人存在一定關聯性。

分析顯示,在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賓夕法尼亞州這些對大選結果影響重大的“紅色州”,機器人在工業中的普及率較高。較多的工業機器人提高了工廠自動化水平,改變了傳統行業的生產和就業方式,由此給產業工人造成的焦慮很容易反映在投票結果上。

“助選”特朗普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蘇乏力,歐美各國紛紛回歸制造業。在這股浪潮中,發展工業機器人成為美國重振制造業的戰略途徑之一。2011年6月,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宣布啟動“先進制造伙伴計劃”,明確提出通過發展工業機器人提振美國制造業。

根據計劃,美將投資28億美元,重點開發基于移動互聯技術的第三代智能機器人。機器人成為美國發展經濟的“伙伴”。時至今日,美國在工業領域對機器人的應用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

對于工業機器人,布魯金斯學會將其定義為“自動控制的、可重復編程的機器”,可以代替人類勞動。

目前全美共有大約23萬個工業機器人在“服役”,覆蓋從汽車焊接到肉類加工的廣泛領域。不過工業機器人的最大用戶還是汽車行業,占去近半壁江山。

研究表明,美國超過一半的工業機器人集中在中西部和南部以密歇根州為首的10個州,汽車行業中的許多知名廠商都在此有生產廠,例如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汽車集團北美分公司所在的密歇根州就有將近2.8萬個機器人,占全美工業機器人總數的12%。

其他如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工廠的機器人使用量也不小,分別占據全美機器人總數的8.7%和8.3%。機器人在這些州的工廠里主要從事燃燒焊接、汽車噴漆、組裝產品、裝卸材料、包裝物品等工作。

布魯金斯學會的報告稱,特朗普在選戰中的“根據地”是“鐵銹地帶”的美國南部和中西部。在這些地區,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很大,自動化普及的同時,工業機器人也給人們帶來了恐懼感。

在共和黨占有傳統優勢的“紅色州”,機器人與工人的存在比例是每1000名工人對應2.5個機器人;而在民主黨占有傳統優勢的“藍色州”,機器人與工人的存在比例是每1000名工人對應1.1個機器人。也就是說,“紅色州”機器人的普及率是“藍色州”的兩倍多。

這并不是說機器人決定了美國2016年的總統大選結果,但機器人在“紅色州”的高普及率從某種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工人的工作被剝奪。在沒有其他一技之長的情況下,這些傳統的藍領工人很難再找到工作,生存狀況堪憂。

所以當特朗普在這些“紅色州”競選拉票,提出讓制造業回歸美國、提高白人中產階級就業的口號時,一下子就能抓住這部分選民的心。從這一角度來看,機器人確實在客觀上幫助了特朗普坐上總統寶座。

越來越聰明

隨著近年來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機器人給各行業帶來的創新和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容小覷。

技術的進步和造價的降低讓業界對機器人的研發不斷升級,機器人正“越來越聰明”。通過對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運用,現在的機器人不僅僅是“干完活收工”,還能通過傳感器記錄數據,然后實時上傳到云端進行分析。

這對電子商務行業具有很大價值,最大程度實現自動化的電商企業往往能占據優勢。

以倉儲為例,過去的機器人無非是一個裝有輪子的平臺,去完成模式單一的傳送貨物的工作。如今隨著物流速度的加快,業界開始思考讓機器人承擔更多工作,特別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貨物分揀工作。考慮到傳感、動作、操縱等各個環節,讓機器人完成這一任務并不容易。

機器人正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據英國市場研究機構JuniperResearch在2015年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每25戶家庭就有1個機器人;到2020年,預計每10戶家庭就會擁有一個機器人。

“沖擊華爾街”

過去,傳統制造業的藍領工人更為擔憂自己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而如今這種憂慮情緒已經蔓延到了金融業的白領人群。

根據咨詢公司Opimas發布的報告,到2025年金融行業中的23萬個工作機會將會消失,被稱之為“人工智能代理”的機器人取代。

牛津大學學者2013年的研究報告稱,在接下來的20年里,47%的工作因為有自動化的可能而存在被取代的高風險,其中54%的工作集中在金融領域,而這一趨勢將會在全世界發生。“機器人正在沖擊華爾街”,類似的標題在美國媒體中已經屢見不鮮。

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的一份報告也顯示,目前新技術將要“入侵”的是投資銀行等高端行業,銀行和金融機構正在迅速接受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

有著200多年歷史的美國紐約梅隆銀行在過去的一年半時間里已經使用了超過200個機器人“雇員”,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節約人力成本。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今年3月宣布,將裁掉超過40個基金部門的員工,包括數個投資經理。

有媒體分析認為,未來3年人工智能將成為銀行與客戶互動的主要方式。有了人工智能,銀行基本能夠給客戶創造出一個與人類客服功能相似的顧客體驗,也就是所謂的虛擬聊天機器人來與客戶互動。

基于IBM沃森認知計算技術發明的“沃森管理顧問”機器人,能夠讓銀行根據客戶以往的歷史記錄,更好地認識客戶,隨時隨地與客戶進行溝通,轉變銀行與客戶傳統的溝通方式。

其實,金融業遭受人工智能的沖擊僅僅是當前新技術在高端行業領域廣泛應用的一個縮影,像律師、醫生等行業都在不同程度地引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但人們應該為機器人“搶走他們的飯碗”感到恐慌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誠如斯言,機器人畢竟是人類發明的,人類發明機器人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各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機器人是人類勞動力的補充,最終應與人類并肩工作。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