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UR(國際過程工業自動化用戶協會)中國年會暨十周年慶典在上海完美落幕。
作為由拜耳、巴斯夫等7家公司于1949年在德國發起成立,各成員來自于運行過程工廠的公司、為過程工業提供工程服務的公司、大學或類似機構共同組成的用戶協會,在今年中國年會中打出了“協同過程自動化”主題,為行業帶來了眾多前沿經營理念和工業思想。
在活動期間的媒體見面會上,NAMUR董事會主席、BayerAG工業自動化負責人,FelixHanisch,NAMUR中國區核心組成員揚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責任公司自動化能力中心經理戴小龍,以及Evonik北亞區工藝技術工程服務部副總裁JoergFalkenberg為我們講述了NAMUR十年的戰略規劃。
NAMUR十年,對于成員持開放態度
此次年會得以成功舉辦,要感謝Endress+Hauser、PEPPERL+FUCHS、HIMA、SAMSON、SIEMENS、WAGO、KROHNE和YOKOGAWA八位贊助商的合作與支持。對于合作,戴小龍頗有感觸,“自動化的發展不是一方、一家的事,而是一個合作的過程”。他引用贊助商的例子巧妙的解釋了“協同過程自動化”的主題是建立在合作之上的。NAMUR最近幾年從用戶的角度提出而實施的模型化、開放結構等自動化解決方案,得到了制造商和相應機構的合作與支持。
從NAMUR在2009年舉辦第一次中國年會起的這十年,吸引了眾多優秀化工企業的關注。對于NAMUR這個名字,本土企業從陌生,到關注,到成為成員。Felix說,"NAMUR在全球有150多個會員,在中國的會員數目前還只有9個。中國本土企業體量很大,對于國際化晉升存在訴求,NAMUR能夠做的是,幫助各個企業通過交流獲得收益,協助其走上國際化的道路。”
這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NAMUR在歐洲發展起步,想要在中國獲得高知名度和高認同度確實需要時間。戴小龍表示,“我們不會期待最近幾年,能夠取得德國那樣擁有上百位成員的規模,NAMUR更加著眼于未來,歡迎各高校、科研機構、過程行業企業加入NAMUR,共同取得新的發展。”
談及NAMUR2019年的發展重點,Felix表示要充實工作組成員,盡可能的發展NAMUR的會員,獲得更多實質性的成果。
NAMUR標準倒逼而成數字化理念贏在未來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存在著“NAMUR是標準制定者”的錯誤認知。戴小龍指出,NAMUR不是一個制定標準的組織,而是一個用戶組織。NAMUR通過出版NAMUR推薦及NAMUR工作表,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向制造廠商提出新設備、系統和技術的適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也用于成員公司之間共享經驗。有些出版物被標準制定機構采納并發展成標準。Felix也給出了同樣的觀點,“有些法律法規和標準,執行時缺少具體細節,各個公司需要自己去探尋如何執行相關法律法規或者標準,NAMUR生成的工作表或指南,可以提供完善的做法去指導成員公司執行。”
在形成NAMUR推薦或NAMUR工作表的過程中,也會根據情況邀請制造商、大學、科研機構共同加入研討,在不同工作組之間分享好的做法,依靠團體力量去解決問題。
數字化理念火爆已久,各工業企業都秉持追逐之勢。在Joerg看來,信息將在其中扮演重要作用。“我們每個個體關注的并不是數據,而是信息。所有人對于數據的存儲有不同的理念和做法,很難能夠保證當今存儲數據的方式,可在10年后取得應用。NAMUR所要做的,就是探求數據結構化的存儲,滿足用戶對于未來的需求。”
在德國成立,2009舉辦第一屆中國年會。NAMUR國際化的背景,吸引更多中國公司的關注,更多的本地成員加入成為了可能。我們也期待將來有更多中國企業與NAMUR達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