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動網 市場分析】2008年的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要遠遠小于西方,引起了多國首腦、學者對中國發展模式的探討。以市場規律為原則,加上政府計劃和引導的特色社會主義性質國家,的確存在許多優越之處。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欣欣向榮,與國家頂層設計的政策息息相關。
早在2015年,《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提出了8個方面的戰略支撐和保障。在工業機器人領域,自2016年至2017年,國家層面相聚出臺《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政策。政策要求,要求到2020年,國產品牌工業機器人的年產量目預計要達到10萬臺。
截止今年,全國各省市關于工業機器人發展政策也陸續出臺。2018年福建省《關于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明確該省將著重于機器零部件產業發展。意見指出,將重點研發智能機器人控制器、伺服驅動器、減速器等高性能機器人核心部件。
在市一級的政策方案中,最耀眼的當屬佛山?!斗鹕绞型苿訖C器人應用及產業發展扶持方案》指出:到2020年,機器人及職能裝備產業產值突破12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全市累計新增超過600家規模以上工業制造企業應用機器人;建成10-15家以機器人應用為核心的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市級財政設立專項扶持資金,每年安排1.3億元用于支持產業發展。
從社會環境上看,源于我國人口結構變化,老齡化程度嚴重。截止2016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10%。另外,社會經濟飛速發展,面臨著人工成本成上漲趨勢。從產業格局變化可以看出,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逐漸向東南亞、拉丁美洲,以及非洲地區轉移。因此,我國制造商“以機器換人”的意愿還是強烈的,從而催生出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
從市場發展角度看,我國制造業主要還是粗放型發展模式,傳統制造業生態非常脆弱。因此,政府積極出臺政策,用以推動制造業升級。加上消費者對產品質量要求的提升,我國制造業必將朝著集約化、智能化方向升級,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自動化設備的市場也會逐步釋放。
2018年9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出現負增長。市場的寒潮,來自汽車制造、3C行業的沖擊。從某一層面看,市場寒潮也是工業機器人行業走向理性表現。目前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智能化效率較低,并且投入大,維護難。制造商家對工業機器人的投入,操之過急唯恐“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綜上,工業機器人是新型產業,市場遇上寒潮后,還會迎來暖流。在制造業中,許多領域對機器人的應用依舊是空白。政策的引導、扶持和推動,加上市場需求,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以占盡天時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