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動網 市場分析】 一、產業集聚效應明顯,行業內企業跟隨下游客戶集中度提升
電解液配方具備定制屬性,下游電池廠為保證產品一致性,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因此電解液廠商對下游客戶具備一定粘性。電解液庫存周期短,一般按照訂單生產,且是高?;瘜W品,儲存和運輸成本高,因此電解液供應商會選擇就近客戶建廠。下游電池廠在經歷洗牌,龍頭強者恒強的趨勢將越發明顯。而對龍頭電池企業來說,供應鏈的穩定性是選擇供應商的重要因素,那么會對供應商的規模和生產管控水平提出較高要求,間接加速中小供應商的淘汰。也就是說,產業集聚效應將導致電解液廠集中度跟隨下游客戶集中度提升而提升。
目前市場對電解液廠未來的角色定位有分歧,即到底是單純的第三方代工企業,還是能通過參與研發配方或者添加劑形成對客戶的議價能力。分歧的原因在于:首先,目前CATL這類龍頭電池企業由于具備強大的研發能力,能夠自己開發配方然后提供給供應商。其次,即使電解液廠商幫助電池廠開發配方或者添加劑,但是目前國內的專利保護不嚴,按照慣例電池廠約定只給供應商一到兩年不等的獨家供應時間。
前瞻認為,電解液廠商未來仍能有技術溢價的空間,原因在于:首先,未來電池企業格局是梯隊式的,二梯隊的電池企業囿于技術實力,將配方以及添加劑研發外包給供應商性價比更高。其次,即使是一梯隊龍頭電池企業,也存在聯合開發的需求,因為動力電池后面往高鎳三元方向發展時,配方和添加劑更復雜。電解液廠相對電池廠的優勢是對材料本身以及工藝的理解,因此電解液廠與電池廠合作效率更高。
二、行業形成三大巨頭并列的局面
根據高工鋰電,從出貨量和產能規模看,國內目前基本形成了天賜材料、新宙邦、國泰華榮三大巨頭并列的局面,且三大供應商已經形成相對固定的客戶群。天賜材料在收購東莞凱欣后現在具備產能4萬噸,為國內產能最大的電解液廠。根據高工鋰電統計,2017年國內電解液行業CR5為60.89%,同比僅增加0.09個百分點,但是龍頭天賜材料(包含東莞凱欣)出貨量2.83萬噸,市占率達到26.1%,同比提升2.65個百分點。
三、產品逐漸同質化后,企業競爭力還看成本控制能力
對電解液的原材料成本做拆分,如果按照市場價采購原材料,則單噸電解液的原材料成本約2.34萬元/噸,而原材料在總成本中占比約90%,則倒推電解液的單噸成本約2.6萬元/噸。電解液產品由于標準化程度不如六氟磷酸鋰高,因此沒有相對統一的市場報價。根據電源協會數據,電解液中端產品市場均價是3.5萬元/噸,低端產品均價是2.1-2.9萬元/噸。在如此低價格水平下,小廠本來不具備規模優勢,幾乎沒有盈利空間。
若下游電池提供配方和添加劑,在確保規模和供應穩定性的基礎上,各供應商對電池廠來說是相對同質化的,因而成本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若電解液廠商自產原材料,不僅應對原材料價格的波動更有效,同時相當于保留了本屬于原材料環節的利潤,那么只要該原材料是盈利的,自產比例越高,則電解液廠商的毛利率越高。
以天賜材料為例,2016年公司新增1000噸固體六氟磷酸鋰投產,而當年六氟磷酸鋰的價格從15年的10萬元/噸的價格底部爬升至35-40萬/噸的價格高點,使得天賜材料毛利率突增,而橫向對比其他競爭對手,天賜的毛利率也要顯著高10個百分點左右。2018年上半年,受六氟磷酸鋰產能過剩,價格下行至現價已接近成本價影響,天賜材料電解液產品毛利率大幅下滑。
注:珠海賽緯IPO被否,故數據只更新至2016年;江蘇國泰2018年上半年未披露電解液產品毛利率。
四、從研發投入看,中小企業與龍頭企業的技術差距在拉大
電解液廠商差異化競爭的關鍵是開發配方和添加劑以獲得技術溢價,而持續的研發投入是保證技術領先的前提。選取電解液一梯隊的天賜材料、新宙邦以及二梯隊的珠海賽緯作對比,發現一梯隊玩家的研發投入資金體量顯著大于二梯隊玩家,且研發投入在收入占比也高于二梯隊玩家。按照這種趨勢,大概率將導致以下場景:二梯隊玩家技術相對落后因此難以突破中高端市場,進而市場份額縮小同時盈利能力受限。
注:珠海賽維IPO被否,故數據只更新至2016年。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于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鋰電池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