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發那科,最會賺錢的日本制造業

時間:2018-11-1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本文還原了發那科的發展歷程,以及它在日本制造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傳動網 行業動態】 發那科(FANUC)、安川電機、ABB、庫卡,并稱為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四大家族”,他們掌握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工業機器人市場。這與美國、日本、德國的工業自動化起步時間早不無關系,但也與這4家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決策有著更直接的聯系。

本文還原了發那科的發展歷程,以及它在日本制造中的重要地位。

日本富士山下,坐落著著一個黃色軍團。這是世界頂尖的數控機床操作系統、生產線數控裝置以及工業機器人的制造商。數控系統是隱藏的心臟,而機器人則是張揚的四肢。這以黃色為主色調的FANUC機器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觀眾進到一個汽車工廠中,那些鐵臂翻飛的機器人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內到外的技術狂熱,FANUC呈現了一個典型的日本制造。

Hi富士通

發那科的創始人稻葉,最早在富士通工作。而這正是發那科的來源。發那科公司的前身是日本富士通通信制造株式會社(即現在的富士通公司),負責自動化業務的子公司——富士通發那科(FujiAutomaticNumericalControl)。20世紀50年代,日本技術專家對電子有著精準的把控,成功預見到未來的3C(communication、computer、control)天下即將到來。各個企業紛紛而動。1955年,富士通決定進入工廠自動化領域,新建了一個部門負責此項業務。該部門包含了一支500人的工程師隊伍,并指定1946年從東京大學機械系畢業的稻葉右衛門負責部門管理。

當時,美國統領著自動化控制技術的發展方向,此前沒有一家日本公司具備生產數控機床的能力。60年代后期,日本數控裝備企業已經可以在世界舞臺占據一席之地,而富士通發那科更是成為了領軍型企業,至1971年,它已控制了日本數控裝置市場80%份額。

1972年,稻葉負責的部門從富士通獨立出來,成為富士通發那科公司,1972年FANUC從富士通分離出去,在1982年,公司正式改名為發那科株式會社,洗掉了富士通的影子,但FANUC的首寫字母“F”,仍然代表著Fujitsu。四十多年不變,也是對曾經的母體公司的致敬。發那科已成為日本數控系統制造業的霸主,集眾多技術優勢為一身,并成功率領日本數控系統行業殺入國際市場。

而富士通這個老牌通信公司,孵化出好多著名的品牌,后來的富士通計算機,也是它的經典品牌。而現在它的MES軟件及制造系統集成,依然是功底深厚。真是一個豐產的老牛。

獨裁、狂人和專政

一言堂、獨斷專職。。。。你能想到的“可恨的家長”,還有什么標簽來著?不管是什么,這些都可以是稻葉的專屬。

1954年,稻葉被召回富士通東京總部,接受了研制電氣控制機械的任務。只有26歲的稻葉,很快就將整個研發團隊變成為“地獄團隊”。不分晝夜,玩命加班。兩年之后,稻葉團隊成功研制出了日本第一臺公開發布的數控機床,發那科數控系統取得成功,正式開啟這一品牌的市場之路。

從研發出來的人,最容易執拗。英特爾前任總裁所說的“偏執狂才能成功”。稻葉,就是這句話的個人腳注。

從在此后的半個世紀的時間內,稻葉幾乎成為了發那科的代名詞。稻葉將FANUC做成了一個獨斷專行的國度,凡事要求百分之一百的控制權,管采購、管員工入聘、管安全,稻葉都會插手。

稻葉曾經在企業的產品發展實驗室中安置了一個快于正常值十倍的計時裝置,正常一分鐘的時間,這個鐘只需要6秒。變態的緊促感,促使員工不得不加快創新。

稻葉是大批量生產的早期信奉者。發那科很早就堅持做通用型機器,不做定制化、個性化機器。只有這樣,才可以通過批量生產來降低成本,增加競爭力。稻葉不斷要求員工盡可能的簡化產品,從而催生了發那科的口號:對于機械成品,越是簡約,價格就越低,也更容易和機器人相配套。稻葉堅信:“價廉物美的東西才賣得動”。當然,這個價廉只是相對而言。

稻葉于2000年6月,終于從發那科的領導位置上退休。而此時,他的兒子已經走上社長的位置;他的孫子,也成為公司的年輕董事。FANUC被牢牢地摁在家族企業的位置上,沒有半點“家族傳承疲勞癥”。而他本人,繼續做榮譽主席,如太上皇般的盯著這個他一手創建的企業。創始人不想讓家族,失去半點控制權。

在數控系統領域獲得成功之后,發那科選擇進入工業機器人制造領域,1975年,發那科正式進軍工業機器人市場,但遲遲沒有打開局面,當時川崎和日立在機器人產業中處于領先位置。為了快速扭轉局面,發那科于1981年在東京市山梨縣建造了一家專門從事機器人制造的示范性工廠,當時同等規模的工廠的正常運營需要500名工人,但發那科引入了大量的機器人和數控機床,通過自動化生產線來制造機器人零部件,將工人數降至100名左右。這些工人的主要工作是生產線的維護和成品的組裝。

這一創新,從現在的視角來看,是一次成功的營銷經典。一個是它體現了“旗艦工廠”的價值;第二它開始實現了“用機器人來生產機器人”。可以想象,這一個觸動心弦的隱喻,在當時會有多大的殺傷力。

這一煞費苦心的舉措,讓發那科的機器人一舉成名。

而近幾年為了應對機器人的市場爆發,尤其是應對中國的“爆買機器人”的現象,發那科在日本設立了第三家機器人工廠,本月即將開工。預計產能2000臺,這意味著發那科機器人的產量,將從當前的7000臺左右,整體提升到9000臺。那些大黃人軍團,正熱切等著撲向中國的智能制造熱土。

研發才是制造基因

FANUC強調在機械制造領域良好的“基因”:機械制造賴以生存的基礎性研發,至關重要。創始人的技術狂人經歷,已經使得發那科將產品研發置于企業發展的第一要義,并在企業的管理實踐中給予最大力度的支持。

發那科的生產基地主要位于日本,長期以來,發那科堅持將核心產品的制造保留在日本本土,而非外包至發展中國家,在降低成本方面,發那科堅持通過其高度自動化的機器人加工廠來完成低成本、高性能產品的制造,并從此獲取持續的高額利潤。2017年發那科實現收入360億元人民幣,利潤為108億,利潤率接近30%。

沒有任何快捷方式,就是高強度的研發投入。20世紀80年代后期,發那科員工中從事產品研發工作相關的有600多名,占全部員工的1/3!在日本制造型企業中居于前列。

發那科在業務擴張的時候并沒有選擇將生產工廠遷往目標市場。發那科將生產環節放在日本,仍可以實現較高利潤率,這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發那科的生產成本較低,它所擁有的高度自動化的“智能”工廠,可以在一個月內制造出一千臺機器人;另外,發那科在工業機器人關鍵組件——數控系統裝置領域具有領先地位,這又保證了發那科的競爭優勢。

至于在產品銷售環節,發那科則上演了一個天才般的好女會嫁的劇情。

長袖善嫁打開國際大門

在追求國際化市場上,沒有哪家機械制造公司,可以像FANUC如此之靈活。

成立僅僅3年,富士通發那科就授權美國機床制造商Pratt&Whitney在北美市場銷售其數控鉆床。而同一年,又與西門子達成協議,授予西門子獨家代理其在歐洲市場的銷售,西門子擁有富士通發那科的少數股東權益。在西門子和發那科爭搶數控系統寶座的競爭大戰中,四十年前的這種合作方式,匪夷所思。但歐洲經濟委員會判定兩者的合作違反了反壟斷方面的法規,并處以84萬美元的罰款,結束了這場意外之戀。

機器人同樣如此。發那科在20世紀80年代初先后和臺灣地區的大同公司、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英國的機床制造商600集團等企業成立合資公司,以此打開發那科機器人在海外市場的銷售。最為注目的是在1982年與美國的通用汽車合資成立了通用發那科機器人公司,新公司設在底特律,主要從事機器人的生產、組裝以及美國國內的銷售工作,發那科和通用汽車各持50%股份,發那科負責提供產品,通用汽車負責提供管理。通過和汽車龍頭企業——通用汽車的親密接觸,發那科穩固了其在美國市場上的領先地位。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兩家在合作之初,甚至試圖掩藏這場婚姻,秘密地向通用公司供應汽車生產線用機器人。隨著在美銷售額的直線增長,發那科在1988年左右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嘗到甜頭,二者不妨將這個婚情國際化,再次連手,在歐洲創建通用發那科機器人歐洲公司,主要負責在歐洲地區銷售發那科機器人產品。

1986年,發那科的國際化戰略再下一城,與此前未能成功進入數控系統的工業企業巨頭——通用電氣公司(GE)結盟,二者共同創建了GEFanuc自動化公司,主要從事數控裝置的生產。合作后,通用電氣將其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工廠的生產裝備移至新公司。2009年二者和平分手,GEFANUC解體。從體量比自己大快十倍的工業巨頭的聯姻中退出,FANUC毫發未損,仍然保留原合資公司的全球CNC業務。

這種戲法并不陌生,早在1992年,它就從通用汽車手中買下了通用汽車-發那科公司另外的50%,使其變成了自己的全資子公司。這樣發那科機器人公司一下子就擁有兩家國際子公司,是位于密歇根州的北美發那科機器人公司,負責北美和拉丁美洲的市場;另外一個是位于盧森堡的歐洲發那科機器人公司(即是此前的歐洲通用-發那科機器人公司),負責歐洲市場。

這些漂亮的一進一出,FANUC像是一個成熟而冷靜的股票經紀人。然而,FANUC并不是只在歐美長袖善舞,它在1978年進入韓國,首次在日本本土之外設置了生產基地;1989年進入前蘇聯,手法如出一轍,與當地的機床服務商StankoService展開合作,在前蘇聯成立了新公司Stanko-Fanac。而在中國,早在1992年就選擇了中國最強的機床研究所:北京機床所,進行低端數控系統的合作。這一合作,幾乎要了中國CNC系統的小命。2003年則繼續合資成立北京發那科機數控工程公司。加上在與上海電氣集團成立的機器人合資公司,FANUC在中國可謂是落子嫻熟。除了搶占中國市場之外,也為FANUC培養了大批熟悉數控系統的人才——而工程師的習慣,正是這個行業的最高壁壘。

隨著工業物聯網熱潮的興起,2015年FANUC在美國創建了第一個機器人云端遠程服務系統。如你所熟悉的套路,這次是跟與思科公司合作。2016年初,FANUC和思科宣布將一起打造一座用于監控機器人異常狀態的物聯網系統,而底特律的通用汽車正是這個系統的試點工廠。幾個月后,“零停機解決方案”ZDT(ZeroDownTime)誕生了,并贏得了GM的創新供貨商大獎。

截止2018年5月,全球汽車廠已經有超過16000臺機器人接入了這個ZDT系統,為用戶提供故障預警服務。目前它已經應用到FANUC所有的機器人,無論是汽車和非汽車制造商。這個系統也在去年12月已經開始對中國用戶進行開放。

FANUC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困惑。創始人牢不可破的控制權,追求物美價廉而投入重金研發,什么姻親都敢連手的開放姿態,家族企業一家到底的做派,這些都不太像是印象中的日本企業。然而這也的確是一個典型的重研發精益求精的日本制造業,悶聲發著大財。2017年發那科員工只有6000人,其人均產出高達600萬。發那科也是日本“最會賺錢”的企業,它的營業利潤率達到32%,在日本制造業中排名第九。誰說制造業不掙錢?沒有研發投入的制造業,才是真的不掙錢。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在打造創新驅動新引擎,科技創新帶動資源集聚等方面著力頗多,創新機制、產業升級、人才引流、協同發展等帶來了多方面的機遇。相應的,人工智能、人才賦能正深刻地影響著商業步伐。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