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技術前沿 > 資訊詳情

科學家創造出世界最微型光學陀螺儀,可集成到米粒大小的芯片上

時間:2018-11-0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陀螺儀是幫助車輛、無人機、可穿戴和手持電子設備知道它們在三維空間中的方位的設備。它們在我們每天依賴的幾乎每一項技術中都很常見。

【中國傳動網 技術前沿】 陀螺儀是幫助車輛、無人機、可穿戴和手持電子設備知道它們在三維空間中的方位的設備。它們在我們每天依賴的幾乎每一項技術中都很常見。

最初,陀螺儀是一組嵌套的輪子,每個輪子都在不同的軸上旋轉。

但今天打開手機,你會發現一個微型機電傳感器(MEMS),現代的等效元件,它可以測量作用在兩個相同質量上的力的變化,這兩個相同的質量在振動和向相反的方向運動。

移動設備上的陀螺儀可以被用于導航、攝像頭防抖、游戲傳感器等應用。

這些MEMS陀螺儀的靈敏度是有限的,因此光學陀螺儀已經被開發用來執行同樣的功能,但沒有移動部件,使用一種叫做Sagnac效應的現象獲得更高的精度。

薩尼亞克(Sagnac)效應是以法國物理學家喬治·薩尼亞克的名字命名的,是一種根植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光學現象。

為了制造出它,一束光被分成兩束,兩束光沿著一個圓形的路徑向相反的方向運動,然后在同一光探測器上相遇。

光以恒定的速度傳播,因此旋轉這個裝置——以及光傳播的路徑——會使兩束光中的一束先于另一束到達探測器。

在每個方向軸上都有一個循環,這個相位偏移,被稱為Sagnac效應,可以用來計算方向。

目前最小的高性能光學陀螺儀比高爾夫球還大,不適合許多便攜式應用。

隨著光學陀螺儀的建造越來越小,捕獲Sagnac效應的信號也越來越小,這使得陀螺儀檢測運動變得越來越困難。

到目前為止,這已經阻止了光學陀螺儀的小型化。

AliHajimiri,工程與應用科學系電子工程與醫學工程教授,以他為首的加州理工學院的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新的光學陀螺儀,500倍小于當前最先進的設備,但他們可以檢測相移小于30倍的系統。

這種新裝置在11月出版的《自然光子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有介紹。

來自Hajimiri實驗室的新陀螺儀通過使用一種稱為“相互靈敏度增強”的新技術實現了這種改進性能。

在這種情況下,“相互”意味著它以同樣的方式影響陀螺儀內的兩束光。

由于Sagnac效應依賴于在兩束光束反向傳播時探測到它們之間的差異,因此它被認為是不可逆的。

在陀螺儀內部,光線通過微型化的光波導(攜帶光線的小管道,其功能與電線的電功能相同)傳播。

光路中可能影響光束的缺陷(例如,熱波動或光散射)和任何外界干擾都會同樣影響兩束光束。

Hajimiri的團隊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在不破壞Sagnac效應信號的情況下消除這種相互干擾。

相互靈敏度增強從而提高了系統的信噪比,使光學陀螺儀集成到比米粒還小的芯片上。

本文的題目是“具有互靈敏度增強的納米光子光學陀螺儀”。研究生ParhamKhial是第一作者,本科生AlexanderWhite是合著者。

這項研究是由Rothenberg創新計劃資助的。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