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動網 行業動態】 1.后半導體時代,韓國缺乏新增長引擎;
截至今年上半年,三星電子的半導體業務部門和SK海力士占韓國前100家公司營業利潤總額的40.2%。隨著存儲芯片價格開始出現下滑,韓國業界對整個國家經濟放緩的擔憂不斷增加。
據相關行業消息及企業評估公司CEOScore日前發布的信息顯示,今年上半年,錢100家公司的營業利潤總額為82.28萬億韓元(726.2億美元)。三星電子的半導體部門在此期間的營業利潤為23.16萬億韓元(204.4億美元),而SK海力士則為9.94萬億韓元(87.7億美元)。
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在過去兩年中的業績迅速改善。2013年至2016年,兩家公司在前100家公司的總營業利潤中的份額一直維持在15%至20%的水平。但去年飆升至34.3%,今年繼續升至40%以上。這主要是由于需求增長導致內存芯片價格飆升。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DRAMeXchange的數據,與去年6月底相比,DRAM參考價格在上個月末增長了179%。與此同期,NAND閃存芯片的價格也增長了41%。因此,占據全球DRAM市場近75%的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的業績呈現垂直上升趨勢。
三星電子也隨之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半導體生產商,SK海力士在前十大公司的總營業利潤中的份額也升至38.8%,而去年才15.1%。就營業利潤而言,這兩家韓國公司占全球半導體市場的53.9%。三星電子在銷售方面也排名世界第一,擊敗英特爾公司,而SK海力士則排名第三。
然而,人們越來越擔心韓國對半導體的依賴,因為預計內存芯片價格將從今年下半年開始下降。DRAMeXchange預計明年DRAM芯片的價格將比今年下降15%至20%,而NAND閃存芯片的價格將下降25%至30%。該行業還認為,價格波動在明年上半年之前將不可避免。
半導體之后,韓國還未尋找到下一個增長引擎。對于國家的主要出口產品,包括智能手機、家用電器、汽車和鋼鐵,由于中國廠商的崛起和全球保護主義興起,不能指望出口快速增長。化妝品、生物技術和蓄電池等雖然具有增長潛力,但還不足以取代內存芯片。
2.博通190億美元收購CA再獲歐盟反壟斷審批,交易或于11月5日完成;
集微網消息,芯片制造商博通公司上周五表示,190億美元收購軟件公司CATechnologiesInc.的交易已獲得歐盟的反壟斷審批。博通預計該交易將于11月5日完成,因為歐盟的審批將是最后的監管障礙。
博通上周三表示,近日媒體報道的一份據稱由美國國防部簽署、在立法者中傳閱并要求對該交易進行審查的備忘錄可能是假的。該報道中稱知情人士透露,美國當局已開始調查博通和CATechnologies的股票是否成為市場操縱計劃的目標。根據熟悉情況的一位知情人士稱,博通就該備忘錄聯系了當局,并被告知調查已開始。他們表示,司法部的調查工作由紐約南區進行,該區對華爾街擁有管轄權,并經常帶頭執行股票操縱和其他證券欺詐案件。
今年7月12日,博通宣布了收購CA的提案,CA科技的股東將以每股換取44.5美元的現金,大致相較于公司7月11日收盤價(37.21美元)溢價20%,較CA過去30個交易日的平均股價溢價約23%。
雖然收購雙方均對此項交易表示欣然接受并對未來前景樂觀,但是遭到了多方的質疑。
RaymondJames的分析師ChrisCaso在給客戶的報告中稱,此交易已經遠遠偏離賽道。博通的半導體業務和CA的軟件業務不存在任何明顯的協同效應,CA的軟件業務與博通的半導體業務格格不入,這很可能讓人對該公司的戰略產生困惑。來自華爾街的質疑,導致博通當日股票暴跌19%至197.50美元,創歷史最大跌幅。
除了華爾街針對二者業務“并無交集”的質疑,也有分析師認為博通存在資本炒作嫌疑,還有業界人士也對此并購能否通過多個國家的“反壟斷”調查提出了質疑。
8月27日,博通宣布交易獲得美國反壟斷部分審批,如今歐盟也通過了,說明博通已經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3.專為筆記本打造高通驍龍8180曝光:7nm工藝/3.0GHz主頻;
微軟為進一步鞏固Windows系統在主流市場的地位,開始與高通合作推出搭載高通驍龍處理器的移動設備,這些設備可運行完整Windows10系統。10月15日消息,據WinFuture報道,高通專為筆記本電腦打造了一款芯片,名為驍龍8180,這是高通旗下首款“真正”筆記本電腦芯片。
據悉,高通驍龍8180基于7nm工藝制程打造,其三圍尺寸要遠遠超過高通驍龍8150(高通驍龍845繼任者、下一代旗艦芯片),功耗高達15W,可能需要主動散熱。
WinFuture透露,高通驍龍8180的CPU主頻達到了史無前例的3.0GHz,并集成了圖形處理單元Adreno680。而且高通驍龍8180集成了NPU(神經網絡單元),用于執行AI任務。
更重要的是,高通驍龍8180芯片首次支持速度更快、時鐘頻率高達2133MHz的LPDDR4X內存,目前高通驍龍845僅支持1866MHzLPDDR4X內存。
此外,WinFuture報道稱高通驍龍8180采用全新的封裝設計,這顆芯片可能會在12月份亮相,首款搭載高通驍龍8180芯片的筆記本廠商是華碩,其代號為“Primus”,明年我們將會看到驍龍8180筆記本電腦陸續上市。快科技
4.外資預言:聯發科明年毛利率站穩40%;
歐系外資針對聯發科(2454)出具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受到整體市場不確定性增加,調降聯發科目標價至440元(新臺幣,后同),展望2019年,聯發科將在智能手機芯片上持續優化,拉高市占率以及毛利率,該歐系外資認為,聯發科明年全年毛利率將站穩40%大關。
歐系外資表示,聯發科計劃在2019年于智能機芯片產品上持續擴大市占率以及拉升毛利率表現,這將推動聯發科2019年盈利復甦,但反映整體宏觀市場的不確定性上升及新興市場貨幣快速貶值,這將對終端需求產生負面影響,調降聯發科2018年、2019年、2020年每股盈利預測8%、7%以及4%,調降聯發科目標價由475元調降到440元,評等維持買進。
歐系外資表示,預估聯發科第三季每股獲利落在3.46元,季增加27%、年增加5%,展望第四季,受惠更多客戶采用A22、P22、P60,加上新產品(增強版P60、暫定為P70),調查顯示,更多大陸智能手機制造商計劃在第四季使用基于AI功能設計的Helio系列于中/低端智能手機,其在與美國高通的競爭格局中,擁有較佳的利基。預估聯發科智能手機芯片出貨量季增約2%,整體營收增減約6%,單季毛利率季增加0.4個百分點至39.4%。
歐系外資指出,智能手機芯片的平均銷售價格自從第三季度以來季減少5-6%,此趨勢將延續到第四季,但這卻已經比前一周期的季下滑15-20%收斂,這應該是歸功于高通在芯片銷售上不愿意再進一步采取更積極的定價策略,以維持毛利率數字,聯發科預計2019年在產品組合改善、更好的成本結構以及智能手機芯片的價格競爭有所緩解下,全年毛利率將增長2.9個百分點至41.7%,且在2019年第一季、第二季時,單季毛利率就可以上升至40.1%、41.2%。時報
5.高通加入“臺灣5G產業發展聯盟”助臺廠搶商機;
全球芯片巨擘高通加入“臺灣5G產業發展聯盟”,有助壯大產業鏈陣容,奠定臺廠未來在全球5G供應鏈的地位,中華電信也認為5G是打群架的時代,對于海內外有實力的廠商加入,都表歡迎。
中華電信董事長鄭優今年初宣布,中華電信和臺灣“經濟部”5G辦公室、工研院、資策會共同發起成立“臺灣5G產業發展聯盟”,串連產業鏈中的芯片、網通、小基站(SmallCell)到終端廠商,以及邊緣運算、服務平臺、資安及內容產業,邀來包括聯發科、華碩、宏達電、研華、廣達、中磊等40多家廠商,一同加速推動臺灣5G發展。
針對高通(Qualcomm)的加入,中華電信高層今天證實,但對如何展開合作表示“相關細節還未談”,而中華電對于海內外有實力的廠商加入中華電信5G領航隊都表示歡迎。
中華電信后續將開放5G實驗網路,共同與“臺灣5G產業發展聯盟”廠商成員進行5G產品整合測試與應用開發,并實現2020年5G預商用服務為目標。
中華電高層表示,5G是“打群架的時代”,納入網通、設備等產業,以及高通的力量,群策群力建立生態系,明年初中華電將會在南港北流中心展演5G跨領域結合的應用,預計2020年,臺灣至少有2個城市5G預商用。
而今年底,中華電預計完成2個實驗網,分別與諾基亞和愛立信合作,測試5G相關應用、傳播特性、終端設備,也會和高通合作測試網路與芯片,并開放給國內網通廠、服務開發商、應用開發商測試。
高通日前則宣布將設立臺灣營運與制造工程暨測試中心,預計2019年初開始營運,將作為負責高通供應鏈、相關工程與業務發展等海外業務的核心據點。中央社
6.Gartner:商用PC需求帶動全球PC市場連2季成長;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初步調查結果顯示,今年第3季全球個人電腦(PC)出貨量總計6720萬臺,年增0.1%,全球PC市場已連續2季呈穩定跡象。
Gartner指出,主要PC市場包含歐非中東、亞太以及日本地區皆有成長,至于拉丁美洲地區,本季下滑幅度高達8.5%,不過市場表現符合Gartner對于年底前中央處理器(CPU)供貨持續吃緊的預期。
Gartner首席分析師北川美佳子(MikakoKitagawa)表示,Windows10PC軟體的升級,使得商用PC需求穩定并持續帶動PC市場成長。另一方面,消費性PC需求的疲軟卻也抵消了商用市場的強勁銷售數字。
北川美佳子也指出,英特爾(Intel)CPU缺貨可能為PC市場帶來短期影響,但不認為會長期沖擊整體PC需求,并預測缺貨狀況將持續到2019年。英特爾未來將把主力放在高階CPU及商用PC的CPU;而超微(AMD)將趁英特爾無法供貨之際接收部分CPU市場。
根據調查結果,聯想以10.7%的成長率穩坐全球PC市場冠軍寶座,主要原因包括在商用市場重獲青睞,以及和富士通的合資事業,惠普(HP)落至第2名,但因桌上型PC出貨仍強勁成長,出貨量創下連續第4季皆年增的紀錄。
從各區域市場來看,亞太地區PC出貨量總計2430萬臺,年增0.3%;美國PC市場方面,出貨量年減0.4%,主要原因在于行動PC出貨量相較去年略為下滑;至于歐非中東地區第3季PC出貨量則達1890萬臺,年增1.1%,消費性需求整體持續下滑,且預計Windows10升級在西歐帶動的需求力道將逐漸減弱。
整體而論,全球PC市場出貨量成長主要集中在商用PC需求推升,至于消費性PC需求則持續面臨挑戰。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