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動網 行業動態】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以地鐵為重心,上、北、廣、深城軌交密度最大
截至2017年末,中國內地城市軌道交通并投入運營開通線路共165條,運營線路長度達到5033公里。其中,地鐵3884公里,占比77.2%;其他制式城軌交通運營線路長度約1149公里,占比22.8%。
截至2017年末,在全國開通軌道交通的城市中,北京城軌交線路最多,達22條,而上海城軌交站數與換乘站數最多,分別為467站和63站。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全國軌道交通線路平均運營里程長度為28km,單軌平均運營里程達到42.1km,輕軌平均運營里程達36.6km,地鐵平均運營里程在30.6km左右;而磁懸浮、有軌電車和APM(無人駕駛系統制式軌道交通)平均運營歷程較短。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和南京等五座城市軌道交通密度最大,分別為0.5km/km2、0.43km/km2、0.34km/km2、0.28km/km2和0.27km/km2;同時武漢、大連的城軌交密度也在0.2km/km2以上。
城軌交規模化、網絡化初現,將朝著制式多樣化、裝備智能化行進
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裝備的有力支撐,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將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列為了中國制造2025的十大重點領域,加快突破發展。過去的十多年,中國經歷了大規模、快速的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發展進程,近年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正在向著規模化、結構網絡化、制式多樣化、裝備智能化方向發展。
當前,在全國各中心城市以及各城市群之間通過高速鐵路網絡連接,多層級、大規模的網絡化軌道交通系統正在中國快速建立。如在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中心區域采用大運量的地鐵;在中心城區與衛星城之間、衛星城相互之間以及郊區和旅游區采用中運量的單軌、磁懸浮和現代有軌電車等制式;在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與衛星城之間以及各衛星城之間,采用市域鐵路及城際鐵路等。
同時,近兩年中運量軌道交通系統的制式多樣化成為新的趨勢,涌現出了“云軌”、“智軌”、“空軌”、“中低速磁浮”等多種新的軌道交通制式,并且出現多家新進入軌道交通領域的參與者,比如汽車供應商比亞迪在2017年以新型跨坐式單軌——“云軌”強勢進入軌道交通市場,并且取得多個城市訂單。
另外,中國軌道交通領域也正在迎來一波信息化智能化的浪潮,除了傳統的參與者比如中興、華為等在通信領域的更新換代之外,阿里巴巴(支付寶)、百度、騰訊等網絡科技公司憑借其大數據和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優勢,積極進入軌道交通領域,手機掃描支付、人臉識別等新技術已經開始在國內多個城市迅速鋪開,這些高科技企業對軌道交通行業的顛覆和重塑,使軌道交通的前景不可限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裝備領域,從2015年起,工信部牽頭開展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的試點工作。將軌道交通裝備納入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由保險公司針對裝備特殊風險制定綜合險。目前,對軌道交通信號系統、實時視頻監控系統、有軌電車、磁浮綜合軌道檢測車等多個軌道交通項目予以支持。而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的部署,組織實施了智能制造專項,針對裝備工業消費品工業等傳統制造業推進智能化改造,推廣數字化技術、系統集成技術、智能制造成套裝備開展新模式試點示范,提高傳統制造業設計、制造、工藝、管理的水平,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化的轉變。
截止目前,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已經形成了配套完整、規模經營的集研發、設計、制造、試驗和服務于一體的軌道交通裝備體系,取得可喜的發展成效。但是,我國與世界先進技術在某些方面還存在差距。比如基礎技術的研發仍需加強,產品性能與可靠性亟待提高,關鍵系統和零部件有待突破,中國的軌道交通發展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國際合作,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下一步國家有關部門將把提高軌道交通裝備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合理規劃產業布局,進一步推動建設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不斷提高裝備的綠色化、智能化、服務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