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機器人扎堆現身杭州,一個新的產業園即將崛起】8月8日訊,近年來,在工業自動化發展需求下,各國機器人產業迎來飛速發展,而隨著智能化、數字化要求的不斷深入,融合了人工智能的機器人的發展成為新的戰略目標。智能機器人作為人類長期發展和探索的結晶,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依據之一。
機器的智能都來源于人,機器的復雜模型由人類設計出來,當機器掌握了技巧和能力后,就可以幫助人類社會提升。機器和人類,是互相交互、共同成長的過程。
日前,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聯合《浙商》雜志共同舉辦“人機融合啟創未來——2018杭州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暨杭州(余杭)機器人產業園開園儀式”,加快余杭乃至杭州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特別是智能機器人產業的培育和發展,著力完善智能機器人產業鏈和創新鏈,有效地推動機器人及智能制造集成應用服務產業的快速發展。
“人機融合啟創未來——2018杭州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暨杭州(余杭)機器人產業園開園儀式”由“論壇”、“體驗展”、“路演”三大板塊構成,分別以“揭幕·大勢之趨”、“體驗·未來之智”、“親臨·頭號玩家”為場景主題,以“融”共生,因“合”發展,匯聚海內外機器人領域先鋒學者、政府機構、行業領潮人及廣大投資者、愛好者,共同打開新視角,開啟人類與智能機器人命運共同體的未來。
余杭經濟開發區開啟機器人產業新征程??在論壇現場,余杭區委常委、區政府常務副區長祝振偉到場并致歡迎辭。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副主任陳葉根對杭州(余杭)機器人產業園情況進行了介紹,并希望杭州(余杭)機器人產業園能有更多有潛力的機器人企業入駐。
杭州(余杭)機器人產業園開園儀式由余杭區委常委、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沈昱主持,現場共簽約五個機器人戰略合作項目,由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分別與杭州以勒上云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蕙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立鏢機器人有限公司、杭州啟迪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硅谷人工智能研究院進行簽約。以勒、蕙勒、立鏢都是從事工業機器人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啟迪和硅谷人工智能研究院將會在提供經驗資源、招商引資、孵化投資等方面產生作用。
重量級大咖預測行業前景
論壇上,四位人工智能領域重磅級的專家現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潘云鶴,浙江機器人產業集團董事長、復旦大學機器人學院院長甘中學,浙商人工智能產業聯盟主席、巨星集團董事長仇建平,硅谷精神布道師、《硅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羅·斯加魯菲分別從機器人發展機遇、應用、未來趨勢等方面展開了主題演講。
潘云鶴曾多次強調,人工智能的2.0時代已經到來。他以《AI及機器人的新方向》為主題,講述在未來將形成人、計算機、互聯網三者融合的智能系統,人機一體化技術導向各種混合智能也是人工智能2.0新特征之一,比如穿戴設備、人車共駕、人機協同手術等,實現了兩者的緊密聯合。人機交互技術已經成為重要研究領域,世界正在從原來的二元空間進入新的三元空間。
甘中學認為,群體智能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領域。在互聯網環境下,海量的人類智能與及其智能互相賦能增效,通過正反饋,形成人機物融合的“群智空間”。
作為浙商人工智能產業聯盟主席,和機器人行業的從業者,仇建平詳細解說了目前機器人行業發展現狀以及物流機器人的發展,也分享了巨星科技如何從傳統產業升級至智能制造之路。他希望能通過更多合作,推進“中國制造2025”進程,讓更多的中國品牌、中國智造邁向全球。
在硅谷,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研發和投資也已經十分火熱。皮埃羅·斯加魯菲以《2018硅谷機器人產業未來趨勢》為主題,描述了人工智能的未來。他還提出了對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建議:建議在機器人產業領域的企業家盡早投資具有學習能力的機器人;建議將機器人產業當做軟件產業,而非硬件產業;建議盡早與歐美大學聯合成立實驗室;建議相信開源平臺和開源軟/硬件;建議在中小學教育中引入機器人的學習;建議激發創造力,要從藝術和科技中尋找創造力;建議更好的引導公眾參與,機器人不會讓你失業,機器人會創造更好的工作。
炫酷機器人集中亮相
在論壇現場,二十多家國內及省內知名機器人企業都前來參展,包括ROKID、遠傳機器人、炬榮機器人、艾米機器人、愛卿科技、黑石機器人、立鏢機器人等紛紛亮相,給在場嘉賓十分新鮮的體驗。
在場一個會做奶茶的機器人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在主動詢問顧客想喝什么后,機器人還會細致地問是否需要加糖加冰,一分鐘就能做好一杯香飄四溢的奶茶,顧客還可以通過3D打印,把自己想要的圖像變成奶茶上的拉花。這個機器人由黑石機器人研發,已經在(余杭)開了第一家體驗店。
黃帽子、黑西服,快遞分揀機器人的鼻祖,網紅“小黃人”也亮相現場。按照一套350臺的數量配置,立鏢機器人一天可以處理60萬件包裹,可節省傳統模式分揀70%的人力。在國內外,立鏢機器人都已經有了不少粉絲。
除了各式各樣的服務機器人外,還有不少工業機器人,包括工廠里常見的機械臂,活躍在倉儲房里的搬運機,在未來,這些機器人將會進入到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