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企業動態 > 資訊詳情

谷歌研發新型人工智能系統,助力研究員繪制神經元

時間:2018-07-1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NatureMethods》刊登了谷歌的一篇新論文《使用Flood-Filling網絡高效自動重建神經元》(High-Precisionautomatedreconstructionofneuronswithflood-fillingnetworks)。在這篇論文中,谷歌講述了他們所創建的人工智能系統,是如何幫助神經學家更好理解大腦結構和功能的。

【谷歌研發新型人工智能系統,助力研究員繪制神經元】《NatureMethods》刊登了谷歌的一篇新論文《使用Flood-Filling網絡高效自動重建神經元》(High-Precisionautomatedreconstructionofneuronswithflood-fillingnetworks)。在這篇論文中,谷歌講述了他們所創建的人工智能系統,是如何幫助神經學家更好理解大腦結構和功能的。

在人類的大腦中,大概包含了約860億個通過100億個突觸聯網的神經元,如果對單個立方毫米神經元進行成像,最后能夠產生超過1000TB的數據。而如果神經科學家要對這些進行全部標注的話,這可能需要10萬個小時。

針對這方面,谷歌與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員一起合作打造了一個人工智能系統,只需要7天的訓練,這一系統就能夠完成與上面一樣的工作。

在以往的做法中,研究員會使用邊緣檢測算法先行識別神經節之間的邊界,繼而用wateshed或graphcut等算法將未被邊界分割的圖像像素組合在一起。與之不同,谷歌與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提出的“floor-fillingNetworks”模型將傳統的兩個步驟合成一個步驟。

具體來講,新算法會從特定像素位置開始生長,并使用循環卷積神經網絡不斷填充一個區域,進而預測哪些像素和初始像素屬于同一物體。

眾所周知,在提到智能性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提到對“人類大腦”的研究,因為這是讓人工智能更為“智能”的關鍵,而對大腦的認知不足也阻礙了人們的研究進展。

這方面,谷歌的這一新成果提供了一大幫助。“這個項目真正影響的是可以完成的神經科學研究的數量,能夠以全面的方式研究大腦中神經元的實際模式,這是歷史上神經科學家所無法實現的。”谷歌研究員、論文主要作者維綸·賈恩(VirenJain)表示。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