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試圖用貿易戰遏制中國新能源技術,這能得逞嗎?】繼7月10日美國宣布擬對中國2000億美元產品加征關稅后,中美貿易戰進一步升級到新能源汽車。近日,《彭博社》報道,美國聲稱為加大對中國在美敏感產業投資限制,準備限制中國企業收購新能源汽車、機器人、航空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華爾街日報》將美國這項舉動解讀為美國避免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通過收購轉移到中國。
對于此次美國在新能源汽車方面采取的行為,中國多位汽車人士紛紛表示特朗普過于敏感。縱觀近10年來,中美新能源汽車技術合作方面,中國技術并不占下風。甚至中國企業帶著技術與美國合作的案例比比皆是。數據顯示,2010年美國從中國進口新能源產品總額達36.01億美元,其中風電產業和光伏產業產品規模比重占到了近40%。2013年初,萬向集團美國分公司收購美國鋰離子電池制造商A123系統公司。2016年滇池水務中美合作風電場新能源科研項目。而整車方面,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到美國共1321臺,其中純電動乘用車214臺,純電動客車37臺,插混乘用車1042臺,普混乘用車28臺。
在中美新能源技術合作方面,多位專家指出,中國在電動汽車的“三電”核心技術領域并不占下風,甚至美國比任何國家都需要依靠中國市場將技術落地。令人費解的是,相比中國的開放,美國卻表現得十分敏感與保守。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美國一意孤行,美國將主動失去中國這一巨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而中國也將與歐洲等汽車企業進一步緊密合作。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美國宣布所謂對中國新能源技術實施限制不久,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新能源車企特斯拉掌舵者馬斯克就來中國尋求“幫助”,這被輿論解讀是美國企業抽了特朗普一記響亮的耳光。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是任何企業都不能無視的。僅在2018年前5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均已達到32.8萬輛,產銷量同比分別增長122.9%與141.6%。以特斯拉為例,2017年這家美國車企全球共銷售10.13萬輛新車,銷售收入達85.3億美元,中國市場就占到了其總收入的四分之一。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面對美國資本唱衰,馬斯克來中國尋求“幫助”遠比聽從特朗普的政策更加現實。就在前幾天,馬斯克正式在上海簽約,將在上海臨港建獨資工廠。特斯拉代表著美國新能源最好的技術,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場,特斯拉能順利在上海建廠,說明中國對外的無限開放與無限包容。而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視察全球最大的豐田公司時透露出兩點信息:1.中國始終保持無限開放政策;2.會對企業技術及知識產權進行保護。這進一步說明了中國堅持開放的原則。在這個大背景下,美國的故步自封等于主動退出了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受傷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
相比中國的堅持開放,美國近期的一些表現也體現出了美國的過于狹隘。近日某美國高科技企業的一名中國員工因為要離職加入中國企業,就被美國有關部門起訴,充分說明了美國在限制高科技人員的流動。而中國新能源技術也并不缺少合伙的國際汽車巨頭,寧德時代與寶馬就剛剛完成40億歐元合同,未來,寶馬將大量使用中國的動力電池與相關技術。而這種合作不光能給寶馬帶來好處,同時寶馬的相關先進技術也會促進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大幅度進步。美國的這種限制保護只能讓美國在新能源技術領域原地踏步,中國無論在政策上還是技術上,都保持無限開放與合作。以此觀察,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速度極有可能超過美國。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技術封閉只能抑制技術發展。美國這種狹隘對中國汽車而言并沒有什么傷害,反而對美國新能源技術沒什么好處。全球一體化才是主流,跨國合作在全球范圍都可見到,各個行業都是互相合作以求共贏。中國汽車行業里如吉利入股戴姆勒,寧德時代與寶馬,長城與MINI的合作。連豐田也將其先進的混動技術逐步進行開放引入中國。這說明技術的進步只有通過國家之間發展戰略的有效協調對接,尋找利益契合點,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才是各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政策導向。美國此次妄想用貿易戰遏制中國新能源技術進步,是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