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傳感器領域被巨頭把控,國內廠商該如何突圍?

時間:2018-04-2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現如今,傳感器已經融入生活的各個角落,它能分析用戶日常行為,增加用戶與周邊世界的互動方式,通過一些常用的智能傳感器,可以大大提升生活的便捷性與安全性。傳感器還可以針對各類電器的工作狀態,并且對其進行管控,做到節能減排,降低家庭用電成本。

傳感器領域被巨頭把控,國內廠商該如何突圍?在智能家居和物聯網領域中,傳感器至關重要。住戶走到哪里,室內的燈會相應打開,離開之后,燈光也會自動熄滅。在住戶離家上班之后,安防系統便會自動啟動,門窗磁、紅外入侵探測器等設備都可以在有人入侵的時發出警報,這些都是煙霧、心律、角度、距離、光和溫度等傳感器的功勞。

現如今,傳感器已經融入生活的各個角落,它能分析用戶日常行為,增加用戶與周邊世界的互動方式,通過一些常用的智能傳感器,可以大大提升生活的便捷性與安全性。傳感器還可以針對各類電器的工作狀態,并且對其進行管控,做到節能減排,降低家庭用電成本。

雖然我國科技進步飛速,但核心技術還是掌握在美國、日本和德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傳感器領域,一如中興在國際芯片巨頭的尷尬地位,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國產傳感器廠商正在奮起直追中。

巨頭把持的傳感器領域

目前,全球傳感器市場主要由美國、日本、德國的幾家龍頭公司主導。美國、日本、德國及中國合計占據全球傳感器市場份額的72%,其中中國占比約11%。有研究機構預測未來5年傳感器復合年增長率為9.5%,2020年傳感器市場規模將突破1800億元。博世、意法半導體、霍尼韋爾、飛思卡爾、日立等傳統的電子行業巨頭,都把傳感器作為未來業務的主要增長點。中國傳感器市場中70%左右的份額被這些意法半導體、飛思卡爾等外資企業占據。中國本土企業市場份額較小,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有漢威電子、大立科技、華工科技等。

在全球消費類慣性傳感器加速度計+陀螺儀)市場,意法半導體處于市場領導者的地位,2014年,占據41%的市場份額。旭化成微電子、應美盛、博世緊隨其后,這四家慣性傳感器廠商占據了75%的市場份額。

國內傳感器面臨的挑戰

傳感器由敏感元件、傳感元件和轉換電路三部分組成。敏感元件可以直接感受被測量的變化,并輸出與被測量成確定關系的元件。敏感元件的輸出就是轉換元件的輸入,它把輸入轉換成電路參量。上述的電路參量進入基本轉換電路中,就可以轉換成電量輸出。從目前國產傳感器的發展來看,傳感器之芯是個大難題,傳感器在高精度、高敏感度分析、成分分析和特殊應用的高端方面與國外差距巨大,中高檔傳感器產品幾乎100%從國外進口,90%芯片依賴國外。國內缺乏對新原理、新器件和新材料傳感器的研發和產業化能力。

同時,國產傳感器關鍵技術尚未突破,其在設計技術、封裝技術、裝備技術等方面與國外相比都存在較大差距。國內尚無一套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感器設計軟件,國產傳感器可靠性比國外同類產品低1-2個數量級,傳感器封裝尚未形成系列、標準和統一接口。傳感器工藝裝備研發與生產被國外壟斷。

國產傳感器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品種、規格、系列不全,技術指標不高,國內傳感器產品往往形不成系列。產品在測量精度、溫度特性、響應時間、穩定性、可靠性等指標與國外也有相當大的差距。此外,我國傳感器企業95%以上屬小型企業,規模小、研發能力弱、規模效益差。從目前市場份額和市場競爭力指數來看,外資企業仍占據較大的優勢。

國內廠商奮起直追

雖說國產傳感器廠商尚存在諸多問題,但在感知屬性上,漢威電子的氣體檢測儀器是典型代表。漢威電子是國內氣體傳感器龍頭,以氣體傳感器起家,逐步延伸至氣體檢測儀表和系統市場。其中氣體傳感器國內市占率超過60%,氣體檢測儀器儀表9%。漢威電子除氣體傳感器外,還在積極開拓研發壓力、熱釋電和溫度等傳感器。

漢威電子主要涉及可燃氣體和有毒氣體的安全監控用傳感器的開發生產,在紅外和電化學傳感器是國內唯一商業化的企業。目前已實現了四大類產品的全覆蓋,包括半導體類、催化類、紅外類和電化學類傳感器

還有蘇州固锝,這是一家專注于半導體整流器件芯片、功率二極管、整流橋和IC封裝測試領域的傳感器公司。其子公司明皜傳感主要從事MEMS傳感器

的研發、設計和生產,并提供相關技術服務。主要產品方向有:加速度計、陀螺儀(研發中)、壓力傳感器、磁傳感器和MEMS麥克風,旨在為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業自動化等領域提供所需的產品和集成方案。

來自湖北武漢的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依托十幾年來積淀發展的傳感器技術、光通信技術、信息追溯技術、激光加工技術等,幫助實現物、設備與人理加智慧的互聯。華工科技以“激光技術及其應用”為主業,在已形成的激光裝備制造、光通信器件、激光全息仿偽、傳感器、信息追溯的產業格局基礎上,針對全球“再工業化”發展趨勢以及自身特點,集中優勢資源發展“智能制造”和“物聯科技”兩大業務方向。

小結

在國外傳感器的系統化演進道路上,傳感器生產商之間以及與軟件、系統集成、下游應用廠商間將出現大量的合作和并購,或建立聯系更緊密的傳感器生態系統,或轉型為傳感器系統供應商。國內傳感器產業也將出現大量境內和跨境并購。在這個過程中,國內傳感器企業應在并購所構建的平臺上,通過自主創新實現迅速成長,并注重專利申請和保護,從而逐步成為世界知名的傳感器生產商。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